第一章 偶像的破滅

田頌堯:綽號“冬瓜”,生於四川省簡陽市。時任第二十九軍軍長,為對付入川紅軍,被蔣介石委任為“川陜邊區剿匪督辦”。

徐向前:生於山西五台永安村。畢業於黃埔軍校第一期,參加過討伐陳炯明的第一次東征。紅四方面軍入川時,出任總指揮。

王銘章:生於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畢業於四川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與紅軍作戰時,擔任第二十九軍第四師師長。

楊森:生於四川省廣安市龍台鎮。時任第二十軍軍長兼任第四路軍總指揮,其人驍勇善戰,被稱為川中第一戰將。

劉存厚:生於四川省簡陽市。任第二十三軍軍長,他是川軍“武備系”的核心人物,但在紅軍入川時,其部已衰弱不堪。

劉湘:字甫澄,生於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在歷次四川內戰中取勝,逐漸統一四川。時任第二十一軍軍長兼四川“剿匪”總司令。

劉從雲:生於四川省內江市威遠縣。劉湘的軍師,“孔孟道”教主,幫助劉湘實現了“以神治軍”。

王陵基:生於四川省樂山市。劉湘帳下的首席大將,時任四川“剿匪總部”第五路總指揮。王陵基長於軍事,其戰績可與楊森相媲美。

範紹增:綽號“範哈兒”,生於四川省達州市大竹縣。袍哥出身,有上山為匪的經歷。在劉湘手下任旅長,曾出川攻打賀龍的紅三軍,之後又參加了對紅四方面軍的圍追堵截。

唐式遵:綽號“唐二瘟”,生於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與潘文華同為劉湘最親信的戰將,但軍事指揮能力並不出眾,且被指缺乏陽剛氣質。

鄧錫侯:字晉康,綽號“水晶猴”,生於四川省南充市營山縣。時任第二十八軍(後番號改為第四十五軍)軍長兼第一路軍總指揮,他為人圓滑,因此方方面面都吃得開。

李家鈺:字其相,綽號李矮子,生於四川省成都市蒲江縣。當時依附於劉湘,並被劉湘任命為第三路軍總指揮,他作戰勇猛,不惜氣力,在二線川將中可排第一位。

劉湘率諸侯聯軍與劉文輝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這場好戲的始作俑者田頌堯卻不見了。

不是冬瓜不愛熱鬧,而是不得不缺席。

我們熟知的第四次反“圍剿”,以蔣介石碰得頭破血流而告終,不過這個失敗指的僅僅是進攻中央紅軍失敗。在打擊另外一支紅軍,即紅四方面軍時,他得手了。

在發起第四次“圍剿”後,蔣介石即親自督師武漢,集重兵圍攻紅四方面軍所在的鄂豫皖蘇區,其麾下悍將衛立煌率先攻陷了安徽金寨。

如今的金寨,只是大別山裏的一座偏遠小縣,但當時的地位非常顯要,乃兵家必爭之地,抗戰期間甚至被作為安徽的臨時省會。衛立煌攻克此地,對擊破鄂豫皖蘇區具有先聲奪人的效果。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紅四方面軍被迫實行“戰略轉移”,離開大別山,溯漢江西上。

那時節,田頌堯正調兵遣將,當著劉文輝的面拿板磚拍自個兒的胸脯呢。他聽到風聲,說紅軍已到了陜南,陜南與他的川北防區離得很近,這讓冬瓜心裏立刻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起來。

直到有一個人給田頌堯來了封信,讀完這封信,他才松了口氣。

來信的人叫鄺繼勛,原為鄧錫侯手下的一名旅長,現為紅四方面軍的軍長。鄺繼勛在信中對田頌堯非常客氣,口口聲聲稱他為前輩,說要借路經過川北防區,請他高擡貴手。

冬瓜是個沒多少腦子的人,他把紅軍當成了跟他思維差不多的四川諸侯,當下便信以為真,放心大膽地將主力從防區抽到了成都。

可是隨後傳來的情報卻漸漸不妙起來,說是在防區內發現了紅軍便衣的蹤跡。這些便衣化裝成磨刀匠,一邊走街串巷,喊著“磨剪子哩戧菜刀”,一邊繪制地圖,其所繪地圖都非常精細。

不是說路過嗎,這是在幹什麽?

還沒等田頌堯回過神來,紅軍突然對川北防區發起閃電進攻,且兵鋒直指巴中三縣。

田頌堯在巴中三縣原駐有大量部隊,但抽調後僅留了一個團,平攤下來,每座縣城僅能分到一個營。如此微弱的兵力,自然頂不住紅軍的猛攻,一時告急文書如雪片般飛來。

田頌堯這個後悔啊,然而再悔再恨也來不及了,因為成都巷戰已經開始,他被劉文輝逼到城內的一角,自己都快完蛋了,哪有余力再去援救。

所幸鄧錫侯的居中調停又把他從深水裏給撈了出來。與劉文輝達成協議後,田頌堯就匆匆忙忙地趕回了川北。

此時他的巴中三縣早已落入紅軍的掌握,田頌堯所能做的,也不過是竭力防止紅軍繼續推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