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是關還是開

曾擴情:生於四川省威遠縣。畢業於黃埔第一期,復興社的發起人之一。奉蔣介石之命出使四川,與劉湘等人聯系,後出任四川省黨部主任委員。

鄧漢祥:字鳴階,生於貴州盤縣。職業幕僚,先後輔佐陳宦、段祺瑞,在入幕於劉湘後,成為劉湘帳下必不可少的重要謀士。

潘文華:綽號潘鷂子,生於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劉湘後期最信任的將領之一,時任模範師師長兼四川南岸“剿匪總部”總指揮。

郭勛祺:綽號熊貓,生於四川省雙流縣。時任模範師第三旅旅長,在川軍新生代將領中最為突出,尤其土城戰役讓其一舉成名。

劉兆藜:生於四川省南部縣。時任四川南岸“剿匪總部”直轄第一師三旅旅長。在新生代將領中,與郭勛祺齊名。

劉元塘:生於四川省大邑縣。他是劉文輝的侄子,當時在劉文輝的第二十四軍任師長。因會理一戰被蔣介石晉升為陸軍中將。

劉伯承:原名劉明昭,字伯承,生於重慶市開縣。曾留學蘇聯,畢業於伏龍芝軍事學院,長征時任中央軍委總參謀長兼中央縱隊司令員。

劉文輝:字自乾,生於成都市大邑縣。敗給劉湘後,困居雅安。時任第二十四軍軍長。

林彪:生於湖北省黃岡縣。畢業於黃埔第四期。長征時,在紅一軍團任軍團長,是中央紅軍的主力戰將。

孫震:生於四川省綿竹市。畢業於保定軍校第一期步兵科。在田頌堯的第二十九軍任副軍長,田頌堯被撤職查辦後,他升任軍長,並將部隊番號改為第四十一軍。

胡宗南:生於浙江省安吉縣。畢業於黃埔第一期。他以練兵和指揮見長,在黃埔學生中,是第一個升任軍長且跨入將軍行列的人。

張國燾:生於江西省萍鄉市。畢業於北京大學,五四運動學生領袖之一。時為紅四方面軍領導人。

能出手解救劉湘的只有一個人,那就是蔣介石。

蔣介石正忙於在江西指揮“第五次圍剿”,分身無術,急需有人在四川主持軍事,而且川中諸侯一遍看下來,他也挑不出比劉湘更好的,不支持劉湘還能支持誰,因此連電慰留。

1934年10月17日,江西蘇區“反圍剿”失敗,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被迫離開根據地突圍西進,開始了著名的長征。蔣介石更加重視劉湘的作用,承諾只要他復出,可盡力提供軍火和糧餉方面的援助。

有了蔣介石的支持和承諾,劉湘頓時感覺有了信心和底氣,這才由重慶返回成都。

1934年10月22日,劉湘通電復職。蔣介石立即踐諾,發給川軍炮彈五百發,槍彈兩百萬發,同時邀請劉湘面談。

劉湘隨即召集屬下謀士和部將,在重慶,而不是成都,開了一次會。

這次會議的特別之處,還在於是在劉湘家裏開的,可謂一次別開生面的“家庭會議”,因為它將決定四川這扇門究竟是關還是開。

三把鑰匙過去劉湘和劉文輝的一個重大分歧,便是四川的“閉關自守”問題。說是有分歧,但其實他們叔侄間並無本質不同,劉文輝打開門,也不是要放別人進來,他是要出去開人家的門。若放到現在的“破落戶”地位,劉文輝估計也只會強調“閉關自守”——沒辦法,你的心胸再廣大,可身軀的寬度不夠,還是一樣白搭。

此一時彼一時,從紅四方面軍入川起,四川的門就已經被踢開了,想關也關不上。另一方面,面對慘淡局勢,若繼續將蔣介石拒之門外,不等紅軍進攻,川軍便可能先行崩潰。

在“家庭會議”上,眾人都認為,指揮不統一的狀況必須得到改變。諸侯們在四川內戰中與劉湘或敵或友,地位相當,劉湘在對第二十一軍進行獎懲時,可以絕對做主,令行禁止,面對他們就比較困難了,這樣當然就起不到指臂相連的作用了。

那麽,為什麽不“挾天子以令諸侯”呢,只要說是奉“中央”之令,誰敢不從?

這麽做,也就用不著再顧及雙方的面子,而且理由冠冕堂皇:與紅軍作戰是全國性的,不是四川一省之事,自應和“中央”連成一片。

開完“家庭會議”,劉湘初步決定接受蔣介石的邀請,實施“門戶開放”。

雖然“門戶開放”在川軍內部已得到共識,但四川輿論對此並不苟同。長達多年的滇黔軍“侵川”歷史,使川人對任何外省勢力的滲入都分外敏感,就算是蔣介石的“中央”也不例外。

劉湘因此未出發前就受到多方責難,而作為他自己,其實也不無心病。

早在曾擴情首次入川時,蔣介石就曾通過他邀請劉湘在武漢見面。當時劉湘答應得很爽快,所乘輪船和隨行人員都指定好了,行李也搬上了船,誰知臨行前夕,他卻派人告知曾擴情,說是得了重病,生死未蔔,沒法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