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征討高麗

高麗建於公元前37年,雖然一直以來在名義上臣服於中原王朝,但實質卻很不服氣,時時刻刻都在尋找機會脫離中原王朝的控制。中原王朝的戰亂不斷,給了高麗發展的機會,他們不斷蠶食著東北地區,企圖和中原王朝爭奪東亞霸權。

隨著高麗的野心越來越大,公元313年的時候,他們吞並了“朝鮮四郡”。

唐太宗雖然被漠北和西北各族稱為“天可汗”,可他並不滿足,他還想當高麗的“天可汗”。可想要達到這個願望,他必須要把高麗像突厥一樣消滅,這樣才會讓高麗真正臣服,完全臣服。

唐太宗開始為實現這個願望而做著準備。

上兵伐謀。

唐太宗在作戰上,從來不忘做戰前準備,更何況他要攻打的是曾消耗完隋朝全部精力的高麗了。

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就開始謀劃攻打高麗。他曾派遣職方郎中陳大德利用出使高麗的機會,偵察高麗地形。陳大德確實也不負他的眾望,僅僅用了一個多月時間,便利用絲綢賄賂了高麗的當地官員,將高麗的山山水水看了個遍。

當陳大德將他用心畫出的高麗地圖交給唐太宗時,唐太宗便開始研究高麗的地形。

不過,唐太宗在為攻打高麗做準備的時候,高麗王高建武也在觀察著李唐的動向。此人從謀略上來說,並不比唐太宗差多少,還在唐高祖時期,他便知道李唐遲早會向高麗下手,李唐消滅突厥後,高麗便更戒備了。為此,高麗王高建武開始加固防守,同時還加緊對百濟和新羅(百濟和新羅屬大唐附屬)的浸透,以便一點一點地將大唐從朝鮮半島上趕走,給自己打出一片緩沖區來。當然,此時的他還不忘派使者入唐,以李唐示好的表現,迷惑李唐朝廷。

以有道伐無道!高麗王高建武以此來延緩李唐向高麗發兵的時間。

然而,和突厥一樣,高麗內部的政變讓事態發生了變化,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高麗王高健武被蓋蘇文取代,高麗與百濟結成了同盟,全力進攻新羅。

曾經看似穩定的局勢發生了變化。新羅慌了,急忙向大唐求援。

唐太宗由於還沒有做好進攻高麗的準備,也便寫信給高麗,並派司農垂相裏玄獎去高麗,讓高麗停止對新羅的進攻。

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相裏玄獎到達平壤後,將唐太宗的書信遞給了蓋蘇文,蓋蘇文看後卻很不屑,說如果新羅不將隋末時期攻占高麗的500裏返還的話,他將繼續攻打新羅,絕不手軟,甚至還以東方盟主自居,用“利益”來挑唆薛延陀汗國和大唐的關系,以便讓薛延陀汗國牽制大唐。

蓋蘇文之所以敢這麽狂,是他已經開始為作戰做準備了,他一邊加固高建武時期的“長城”,一邊在遼東和鴨綠水(今鴨綠江)及幹山山脈間構建軍事據點,同時還加強遼東城(今遼寧遼陽)、白巖城(今遼寧遼陽東)、扶余城(今吉林四平)、新城(今遼寧撫順北)、蓋牟城(今遼寧撫順)、安市城(今遼寧蓋州東北)、烏骨城(今遼寧鳳城)、卑沙城(今遼寧普蘭店西南)等地的防禦力量。

蓋蘇文的目的很簡單,他要封鎖唐軍的水陸進攻路線,然後將唐軍圍困在這些地方,並在其糧草匱乏時乘機實施反攻。

蓋蘇文的種種舉動,惹怒了唐太宗,身為統治大東亞的大唐,怎麽可能忍受蓋蘇文的這種挑釁?於是決定提前出兵,攻打高麗。

當然,在攻打高麗上,唐太宗需要吸取隋朝攻打高麗的經驗教訓。

當年,隋煬帝在攻打高麗時,吃虧就吃虧在糧草的供應上。於是,唐太宗決定讓食用的牛羊跟著軍隊走,這樣既減輕了馱運的負擔,還能讓這些未被食用時的牛羊做運輸工具。同時,唐太宗也沒像隋煬帝時那麽強行征兵,而是采用了自願原則。結果,募得兵士10萬。

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中旬,唐太宗覺得可以行動了,便以高麗攝政弑主虐民為由,下詔全面攻打。

“可惜李藥師、尉遲恭不能同去(年老),秦叔寶(貞觀十二年離世)又……”一想到這些大將如今都不能跟隨自己出征,唐太宗的心裏有著說不出的難過。

雖然沒有了那幾員大將,對於攻打高麗一戰,唐太宗還是做了全新的兵力部署:營州都督張儉親率幽州、營州兩個都督府的兵力做前鋒;李世績為遼東行軍大總管,率6萬步騎兵向遼東進發;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率4萬多水軍,乘500艘戰船從萊州出發,渡黃海向平壤進發。

然而,怕什麽就來什麽。十一月,營州都督張儉率軍到達遼水西岸時才發現,河水泛濫,根本無法渡河。

唐太宗久不見張儉渡河,以為他怕了,非常氣憤,下召讓其回洛陽(唐太宗當時在洛陽),準備對其治罪。而當張儉到了洛陽,將遼水沿岸山川險峻的情況匯報給唐太宗後,唐太宗這才知道自己冤枉張儉了,一番安慰和鼓勵後,讓他重返遼西,伺機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