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雙面帝王的隕落

盛世大唐,當這些光環照耀在唐太宗身上;當那時刻提醒他的長孫皇後在貞觀十年去世;當那敢違皇令,不時勸諫他的魏征在貞觀十六年去世;當那齊王李佑和太子李承乾在貞觀十七年謀反……

這一切的一切,讓原本就有著雙面性格的唐太宗,一下子暴露出了他的另一面。

如果說貞觀初年,唐太宗展現在大家面前的是體現著人文關懷,實現開明政治,倡導寬大安撫的聖君、明君的話。那麽貞觀十年後,特別是貞觀十六年後,唐太宗便開始展現他殘忍、陰險的一面了。

或許是齊王李佑和前太子李承乾的謀反,給了他很大打擊,他“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猜忌心理達到了極致。對大臣動輒問罪,輕則貶黜,重則殺戮。

這從他對待死去的魏征身上就能看出。

貞觀十七年,在得知和太子李承乾一起合謀謀反的還有侯君集時,他不僅殺了侯君集,而且還怪罪在已經去世的魏征身上。理由是,魏征臨死前,向他全力推薦杜正倫和侯君集,可這二人呢?在他讓杜正倫去勸導李承乾時,杜正倫竟然將自己的“密旨”泄露給了李承乾,在他質問杜正倫時,杜正倫竟然說:“臣勸導他,他不接受,所以就用陛下的話嚇唬他,希望他有所畏懼,或許可以改善從惡”。

唐太宗當時在失望之極時,將杜正倫改職流放。而那侯君集更過分,竟然夥同李承乾謀反,甚至要將自己殺掉。這樣兩個背叛自己的人,魏征竟然還在臨死前極力推薦他們,是何用心?或許,他們之間,很可能早就結黨私營。

唐太宗的疑心病就此開始,他令人調查魏征,在發現魏征曾將諫書拿給記錄歷史的褚遂良看時,唐太宗覺得他所有的懷疑都成了真。甚至覺得魏征把諫書拿給褚遂良是為了抹黑他這皇帝,目的就是博取清明。

猜忌心理讓唐太宗發了狂,他不僅下旨解除了衡山公主和魏征長子魏叔玉的婚約,而且還親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

試想一下,如果魏征當時還活著,唐太宗會不會一怒之下,將魏征斬首呢?完全有可能。

曾經被唐太宗視為“鏡子”,在朝臣中不停念叨的魏征,最終卻落得如此下場,不得不說是唐太宗心性發生大變的證明。

當然,貞觀十七年後的唐太宗,已經無心再創造盛世輝煌了,於他而言,沒有比政局穩定更重要的了。於是,對於普通人犯錯,他可以不予追究,可對那些位高權重的朝臣,甚至以前的功臣,他都密切關注,時刻關注他們的動向,一有風吹草動就捕風捉影。

寧可錯殺一千,不能放過一個。

唐太宗慢慢又從一位明君,變成了一位暴君。

凡是威脅到他天子利益的,他絕不放過。自此,開明的政治變得緊張起來,人人自危。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當他將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收拾人”上的時候,那要“隋亡為戒”的思想便被他徹底拋棄了。而他是創造了大唐盛世的大唐天子,是滅掉了蠻夷的“天可汗”的想法,讓唐太宗的心裏開始有了自滿情緒,變得專制起來。

此時的朝臣,不再因被唐太宗重用而欣喜了,反而當他們被重用時卻顯得憂心忡忡。那岑文本在被升任為中書令後,不僅不高興,反而面露憂色,在他母親問他原因時,他說:“非勛非舊,濫荷寵榮,位高責重,所以憂懼。”

當親戚朋友來道賀時,他又說:“今受吊,不受賀也!”

這時候的大唐朝臣和唐太宗的關系,到了“伴君如伴虎”的階段……

第一百一十八節 唐太宗之死

(1)

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唐太宗中風復發。

唐太宗的中風是在貞觀十九年,他率軍征討高麗時得上的。回宮後,曾有很長一段時間只能躺在床上,好在經過禦醫的診治和調理,慢慢好了起來。

“此病痊愈需要多長時間?”唐太宗剛一能下床便問禦醫。

“回陛下,怎麽也要五六個月的調理才能恢復!”禦醫說,“不過陛下不用擔心,再過個十多天,陛下就能上朝了!”

唐太宗嘆了口氣,揮揮手讓禦醫出去了。

“父皇不用太著急……”

太子李治以為父親是擔心政事,便想安慰他,未料唐太宗卻打斷他的話說:“皇兒啊!你不知道,朕這一病,殲滅高麗的事又不知要拖到什麽時候了。”

原來,唐太宗對兩年前的那場征討未能全勝而歸很不甘心,原打算第二年再出征的,誰料卻患上了中風,這一躺就躺了幾個月。雖然如今能下床了,可想完完全全恢復,恢復到未中風前的情況,不知還要等多長時間。

高麗王還未跪伏在地,稱他為“天可汗”,唐太宗怎麽可能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