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魏征的最後幾年

貞觀十年(公元636年),這一年對唐太宗來說,絕對是個不祥之年。先是在中旬,感情、精神,甚至政治上的強大支撐長孫皇後離世,接著是魏征,這個讓他既愛又恨,又離不了的忠誠“逆才”,竟然也在這年的年底請求他罷免自己的相位。

魏征的理由是,他的眼疾越來越厲害了,已經無法再為朝廷效力了。還說既然已經無法再為朝廷效力,又何必還要霸占個位置呢?還是讓有能力的人來做吧。

魏征主動要求辭去相位,卸甲歸田的想法讓唐太宗大吃一驚,心裏頓時慌亂起來。房玄齡當初以身體不適為由,請辭告老還鄉時,他是能理解的,因為那時他覺得房玄齡可有可無,對其有些冷落,可魏征怎麽能這麽做呢?他曾力排眾議,將魏征一步步地送上相位,他那麽信任魏征,魏征怎麽可以離開?

絕對不行。

其實,魏征請辭,除了真的有眼疾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長孫皇後去世了。跟隨唐太宗也已經十年有余了,魏征自認還是很了解唐太宗的,他知道自己以前曾屢屢冒犯唐太宗,讓唐太宗對他的感情很是復雜,可以說是愛恨交加。“愛”和“恨”只是一步之遙,那一直輔佐唐太宗,為人圓滑的房玄齡在前幾年都會被冷落,更何況時常說話帶“刺”的他呢?

年齡越大,膽子似乎在變小。

房玄齡的再度出山,重任宰相之職是因為長孫皇後,魏征已經聽說了,而沒有了長孫皇後的“監督”和“提醒”,自己以後對唐太宗的“冒犯”,會不會導致連命都丟了?魏征不知道,唐太宗的“狠”和“心計”,他是知道的。與其這樣,還不如借著眼疾,功成身退吧。

可此時的唐太宗,怎麽可能答應魏征離開?對魏征越來越依賴的他,在常常勸諫他的長孫皇後剛剛離世之際,怎能可以讓另一個也常常勸諫自己的魏征離開?

“雖然你有眼疾,朕知道。可你對朕的意義很大,如果說朕是一座富礦的話,你就是最高明的工匠,因你,朕這座富礦裏才能被挖掘出最大的礦產來。此時你說你要走,朕哪裏舍得啊!”唐太宗說著說著,竟然有些哽咽起來,“再說了,你的年紀也不大,雖有眼疾,也畢竟還不到非離開不可的地步啊!”

唐太宗這樣的話都說了,魏征即便再想離開,也說不出口了,不然豈不太不識擡舉了?於是,他提出,他可以繼續留在朝廷,但不願再在尚書省任職。也就是說,他想一步步地退出。

唐太宗想了想便答應了。

於是,唐太宗雖然讓魏征卸去了尚書省職務,卻加其特進(優待元老重臣的散官),知門下事。就這樣,魏征雖然從尚書省離開,卻又去了門下省,門下省的事情也照舊由魏征全權處理。魏征相當於從一個重要部門,去了一個更重要的部門。

此時的魏征,儼然已成了太上侍中,宰相中的元老宰相。

唐太宗變著法子讓魏征參與朝政商議,朝中大臣全都看在眼裏,唐太宗對魏征的絕對信任和重用,讓魏征既感動又無奈,也不得不和以前一樣,精心盡力地輔佐皇上,毫不留情地“勸諫”。

然而,讓魏征一直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從貞觀十年之後,唐太宗似乎和貞觀初期的那個節儉自律的唐太宗不一樣了……

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唐太宗在東巡洛陽時,由於嫌州縣官吏伺候不周,供奉太差而對其大為斥責,雖然經魏征的不斷提醒,說隋煬帝當年曾在此地要求百姓上貢,導致貢品過多吃不完扔掉浪費,讓唐太宗不好再追究那些州縣官吏的責任,但唐太宗追求享受和奢靡生活的跡象已經漸露端倪。

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唐太宗在禮部尚書王珪上奏,稱三品以上官員遇到親王下車,違反了法度,有違禮儀時,唐太宗竟然大發脾氣,稱親王是自己的兒子,為什麽三品以上的官員不能下車以示恭敬?雖然最後在魏征的勸諫下,說自古以來,親王都位列三公以下,而三品則是天子列卿和八座之長,因此親王不應受此禮遇,使唐太宗不得不同意了王珪的奏言,但魏征感覺得到,唐太宗的內心是排斥的,並非真心誠意地接受……

當然,此時的唐太宗對自己的漸變,並沒有察覺,對魏征的作用還是給予了高度評價:貞觀以前,跟隨朕平定天下,輾轉奔波於亂世的是房玄齡的功勞;貞觀之後,盡心對朕,進獻忠直的勸告,安國利民,敢於冒犯國君尊嚴直言規勸,糾正朕的過失的,卻只有魏征一人。

然而,唐太宗雖然對魏征的勸諫仍然還能聽得進去,可他對自己的放縱,卻是魏征始料未及的。

於是,魏征不得不寫下了有名的《十漸十克終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