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人治(第2/23頁)

貞觀元年,李唐的“人治時代”開始了!

第八十八節 兩儀殿爭功

(1)

任何改革都是需要付出代價的,任何改革對某些人有利的同時,也會損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因而,由此激發的矛盾便不可避免。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九月的長安,時值金秋,室外涼風習習,花落繽紛。太極宮裏的兩儀殿裏卻熱氣騰騰,酒氣熏天。這裏聚集著當時大唐最有權勢的人:一手遮天的皇帝,以及雖然稱不上“一手遮天”卻也可謂是“一手遮陽”的人。只是,在有一段時間裏,他們的心情是忐忑的,是心神不寧的。

那時候,他們一個個要麽漲紅著臉,要麽臉色蒼白,相同的是,全都冷汗直冒。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他們在那一刻都在猜測,猜測著他們裏面那最有權勢,能一手遮天的皇帝接下來會做什麽。因此,他們全都屏住了呼吸。

這樣的寂靜在那熱氣騰騰的菜香以及熏人的酒香面前,顯得那麽的不協調。沒辦法,寂靜來得太突然了,是那種在歡鬧和嘈雜聲中的戛然而止。

剛剛開始的時候,那裏還熱火朝天,權貴們有互相調笑的,也有相互敬酒的,更有互不服氣,看不順眼的……總之,那時候雖然空氣有些緊張,但還算和諧。只是當“唱功名”結束後,各種不服氣和不順眼的加劇,有人劍拔弩張了……

正是這劍拔弩張,讓坐在中間的唐太宗原本那微笑的臉沉了下來,一席話結束,兩儀殿裏的空氣變得異常。

唐太宗到底說了什麽呢?

他說:“雖然叔父首先響應義旗舉兵,可也是為了自謀出路,避免災禍降臨。之後,叔父在與占據山東的竇建德作戰時,全軍覆沒;在與糾集余部的劉黑闥作戰時,叔父又丟盔棄甲,丟下士兵自己逃脫。可房玄齡等人呢?他們運籌帷幄、決勝於千裏,使大唐江山得以穩固,論功行賞,自然在叔父之上。叔父是皇族至親,朕這才沒有吝嗇,獎賞於你,但卻不能徇私濫情,與有功之臣同等封賞!”

這通話夠嚴厲吧,又說給誰聽的呢?不是別人,是淮安王李神通。

能當著重臣說出這麽一番話來,很明顯是動了怒,很不客氣,也毫不留情面了。之所以這麽做,除了給叔父淮安王李神通敲敲警鐘外,還想給在座的另一些人一些警告。意思就是:都小心點兒,別太過分了。太過分的話,任你們是誰,我都不留情面。

淮安王李神通可謂撞在了槍口上。

這天,唐太宗在兩儀殿宴請重臣,原本是為了給他們論功行賞,也就是說,是好事,喜事。可在座的重臣裏,自詡功高者不在少數,個個都以為自己應該是首功。可結果呢,功名一唱完才發現,首功給了謀士房玄齡和杜如晦。

失望、羨慕、嫉妒充斥著現場。

那天,公布唱名的是陳叔達,在美酒佳肴下,在他中氣十足地念出房玄齡和杜如晦二人的名字時,在座的部分人的臉就黑了下來,當功名全部“唱”完後,剛剛還顯得其樂融融的場面消失了。不過,雖然有人不服,可那不服還只是放在心裏,即便不會掩飾,也已體現在了臉上,可並沒表現在語言和舉止裏。

對唐太宗來說,這個功名很公平,因而才說:“朕分等級對你們的功勞進行賞賜,如有覺得不妥,可以當面說出來!”

這是唐太宗的一句客氣話,或者說是場面話,誰料卻被尉遲恭、程咬金、李神通等人當了真。

程咬金是粗人,也是急脾氣,直腸子,心裏不爽就要說出來。在他剛要張嘴時,被雖為粗人卻能粗中有細的秦叔寶拉了一下,並給他先使了個眼色,然後搖了搖頭,意思讓他不要多話。於是,程咬金將到了嘴邊的牢騷話又硬生生地吞了回去。不過,想說的話沒說出口,心裏還是很難受,只用那憤憤不平的眼光,看著房玄齡和杜如晦。

唐太宗那時很自信,自信自己的論功行賞是公平公正的,是不會有人有意見的,也就面帶微笑地掃視了一遍眾人,準備說“既然大家覺得沒有什麽不妥,那就開懷暢飲吧”時,有個人卻不識趣地開口了,這個人就是自恃功勞最大的尉遲恭。

尉遲恭當時不是用語言,而是用行動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當時,尉遲恭身邊坐著的是任城王李道宗(李世民同父異母的弟弟),李道宗發現陳叔達唱完功名後,尉遲恭變了臉色,眉毛一聳一聳的,鼻孔裏發出呼哧呼哧的聲響,雙拳緊握,便知他一定動了怒,出於好心,也就想安慰他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