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平叛亂,伐突厥

若論中原的宿敵是誰?不用說,肯定是突厥。不管是隋朝還是李唐,皆是如此。自唐高祖李淵坐上皇位,李唐初建開始,突厥的入侵就接連不斷,層出不窮。這從以下數據中就能看出:

武德元年,東突厥入侵李唐疆域6次;

武德二年,東突厥入侵李唐疆域24次;

武德三年,東突厥入侵李唐疆域12次;

武德四年,東突厥入侵李唐疆域16次;

武德五年,西突厥入侵李唐疆域14次;

……

一連五年,沒有間斷。或許是覺得李唐是軟柿子,武德七年,兩位突厥可汗突利和頡利竟然親率大軍,在連綿雨季進入關內。惹不起還躲不起嗎?唐高祖李淵甚至一度嚇得想要遷都,以便躲避突厥的頻繁入侵。幸而當時還是秦王的李世民堅決反對,稱絕對不能退縮,不然他們會得寸進尺的。

為了打擊突厥的囂張氣焰,當時的秦王李世民親率唐兵出征,甚至提出要和突厥可汗單挑。突厥可汗一向挑釁別人慣了,一下子遇到了一個向自己挑釁的,竟然有些不知所措。於是,擅用計謀心理戰的李世民,在穩住了突厥可汗的同時,繼續出招,最終用離心計智退突厥。

然而,智退突厥只能讓李唐得到暫時的安寧。得知自己中計,且已回過神來的突厥可汗,豈能就此放棄對李唐的“打劫”?他們依然有恃無恐地一次次劫掠河北、河東、關內等地,擾得這些地方的百姓永無寧日,更讓唐朝廷懊惱不已。

是李唐太軟弱嗎?也不能這麽說,確切地說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一下子打不垮突厥,只會引來更大的麻煩,另一個則是有一紙盟約,約束住了李唐。

一下子打不垮是實力不夠,一紙盟約的約束是李淵在太原起兵時,怕突厥壞事,為了穩住突厥,曾和突厥簽訂了一份盟約。盟約裏承諾,只要突厥不和對手結盟,那麽自己在建國後將定期向突厥上繳財物。

很明顯,這是一份帶著屈辱的盟約,當時也只是李淵一時的權宜之計,不料最後不但成了突厥制約李唐的把柄,而且突厥還用時不時地“羞辱”李唐來顯示自己的強大。

當然,突厥的“羞辱”李唐以及在李唐面前秀肌肉只是其次,主要是想獲得更多好處。

欲望是填補不滿的溝壑。他們時不時地騷擾一下,打劫一把,還能得到不少財物,並不影響李唐按時“進貢”,豈不美哉?

面對突厥的流氓無賴行徑,唐高祖李淵自然既感窩囊,又羞憤難當。可又能怎麽辦呢?創唐不久,李唐面對的最大問題是平亂和開疆擴土,那時候,平亂和開疆擴土對李唐來說,比突厥這流氓無賴更刻不容緩。再加上突厥雖然看起來氣勢洶洶,可每次所搶劫的財物很有限(百姓沒有多少財物讓他們可搶),也就暫時睜只眼閉只眼,維持現狀。

唐高祖李淵能忍,甚至可以做到裝聾作啞步步退讓,可他的兒子唐太宗李世民卻未必能忍。向來以強勢出名,擅長打仗,有著“馬上皇帝”之稱的唐太宗李世民,在還未坐上皇位時,便在心裏無數次發誓,一定要推翻東亞大陸上的霸主——突厥帝國。

因此,他一步步地為實現這個遠大宏偉目標計劃並準備著。於是,在他的提議下,唐高祖李淵答應他建立了騎兵隊伍,為了有針對性,李世民對騎兵采用了專門為應付“兇悍”的突厥兵的編制,在裝備上,給騎兵隊配上了硬弓。

登上皇位後,為了解決“兇悍”和騎射功夫不如突厥兵的問題,唐太宗甚至還制定了嚴苛的,專門針對突厥的作戰制度:第一,與突厥作戰時,必須用特制軍旗,一旦開戰,全軍均聽從特制軍旗的指揮。如果旗頭被殺,旗頭的屍體必須奪回,不然全隊處死;第二,在與突厥作戰中,如果軍旗、軍鼓丟失,全軍處死;第三,與突厥作戰時,若弓上弦,絕對不能東張西望,如若做不到,戰友有權將其處死……

當然,有罰就有獎,唐太宗表示,如若在與突厥的作戰中表現英勇,必定重獎。對於那些搶救戰友、打敗敵先鋒、奪得軍旗等者,不僅重獎,還會升職。同時,與突厥作戰後所獲的財物,一分一厘不剩地分給作戰的將士……

總之,不管是作戰制度還是獎罰措施,都是為了鼓勵將士們在與突厥作戰時,表現得越兇悍越好。

不過,唐太宗在積蓄力量,做著推翻東亞霸主突厥的準備時,突厥也沒閑著,他們依然如舊地繼續著他們對李唐的“搶劫”。

對李唐的“搶劫”,突厥是不分誰在位的。當然,他們並不滿足於“搶劫”所獲利益,他們也在打李唐的主意。因而在武德九年八月二十四日,也就是公元626年8月,李世民剛剛繼位不久,還未來得及改年號時,東突厥頡利可汗覺得機會來了,趁著李唐權力更替之際,做著趁火打劫的勾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