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解雁門之圍

公元611年,隋煬帝繼承了父親隋文帝的征討高麗事業,以高麗不遵臣禮為由,征討高麗,全國應征士卒近200萬人,而這次出征也由隋煬帝親自指揮。此次出征規模之大令人震驚:各軍首尾相連,鼓號相聞,旌旗飄揚,連綿千裏。

這是隋煬帝第一次帶兵出征討高麗,聲勢浩大到讓人瞠目結舌,這場討伐之戰史稱“近古出師之盛,未之有也”。因為是皇上親自指揮,幾百萬士卒信心百倍,即使高麗兵依水據守,隋軍也建浮橋渡河,在殲滅了僅僅只有幾萬人的高麗軍後,信心百倍。

隋煬帝以為這是一場必定大勝的戰役,繼續高歌猛進,豈料高麗軍拼死守遼東城,隋軍將吃奶勁兒都使出來了,依然久攻不下。

一而再,再而衰,三而竭。半年過去了,隋軍曾經的百倍信心有了動搖,極大的挫敗感蔓延全軍。

隋煬帝怎甘心失敗而歸,他親臨遼東城下,督導攻城,士兵們再次信心大增,同時,隋煬帝還令其親信,左翊大將軍宇文述和其他九軍的三十多萬人,右翊大將軍來護兒四萬水軍,越過高麗城,向鴨綠水挺進,攻打平壤。

高麗軍也不是吃素的,利用自己的“地利”優勢,用誘敵深入的方式,逗引得隋軍上躥下跳,疲憊不堪。和遼東城一樣,那平壤堅如磐石,屢攻不得,只得還師。趁著隋軍後撤,高麗軍從四面對他們進行包抄,那宇文述且戰且退,狼狽不堪,三十多萬人等回到遼東城,竟然只剩下不到三千人,而那右翊大將軍來護兒所率領的水軍也比宇文述好不了多少,四萬大軍攻城,城沒攻下,回到遼東城也僅剩四千人。

這場慘敗讓百萬隋軍死在了高麗。高麗大勝,得意中將慘死的隋軍將士屍體築成了高高“景觀”……

隋煬帝怎肯受這種奇恥大辱?休整一年後,又接連在公元613年、614年發動討伐高麗之戰,當然,均以失敗告終。

一時間,高麗成了隋煬帝的夢魘,戰了敗,敗了戰,隋煬帝的不甘讓他不斷征兵,征兵出征需要費用,再加上大修運河需要勞工,一時間,整個中原大地“男丁不足,役使婦人”……

起義軍,突厥,高麗…… 隋煬帝疲於應付——按下葫蘆又起瓢,索性將這麻煩事交給屬下,自己巡遊去了,並巡遊到了雁門,在這裏,他遇到了他的另一“夢魘”——突厥,他經歷了一場死亡威脅……

第十八節 世民河中拾詔書

(1)

隋煬帝巡遊到雁門時,李世民十六歲,新婚不久,父親李淵正被調任山西做河東撫慰使。在去山西的途中,路經霍州時,還與母端兒農民起義軍狹路相逢。李淵被隋煬帝派出做撫慰使,就是為了鎮壓起義軍,李淵沒有理由不拼命,他不能給隋煬帝留下害他的任何把柄。

李淵不顧自己的身份,沖在了最前方,士卒們見頭領都不顧生死,個個也都成了拼命三郎。加上李淵當時的兵力強於母端兒起義軍,因此,一番激戰後,李淵大勝,那母端兒被萬箭穿心,打成了篩子,當場死亡。

殺敵一萬多,俘虜六萬余人,李淵還沒到山西便迎來了一個大勝仗,實力大增。隋煬帝見李世民打起起義軍來這麽賣力,也放心了很多。父親在霍州與母端兒激戰大勝,李世民聽說後,很想跟隨父親去參戰,無奈李淵說還不到時候。

“老說什麽不到時候,不到時候,什麽時候才算是到時候呢?”窩在家裏的李世民時常這麽自言自語。

每到這時,他那善解人意的新婚妻子長孫氏都會安慰他說:“或許是阿翁想著阿家離世不久!”

其實,李淵並非只是這個原因不讓他參戰,而是因為李世民新婚不久,他不忍心兒子剛剛娶妻就讓他跟著自己出征打仗,打仗就意味著可能的死亡,他還沒有為李家傳嗣,何況,隋煬帝處處盯著自己,挖空心思找機會除掉自己,一旦哪場鎮壓起義軍失敗,很可能連累到兒子。

李世民聽妻子長孫氏說到母親,眼裏泛出哀傷。

母親竇氏的離世是李世民的隱痛,即使竇氏離開他已經一年多了,他依然無法釋懷。也許妻子說得對,他還處在失去母親的悲傷中,父親怎麽可能讓他跟隨出征打仗?帶著情緒出征,是軍之大忌啊。

李世民的母親竇氏死於公元613年,當時,隋煬帝第二次親自率軍進攻高麗,時任衛尉少卿的李淵在這次皇帝遠征中擔任後勤補給工作,率領運糧隊去懷遠鎮。去懷遠鎮要經過涿郡,竇氏決定帶著李世民去涿郡,看望很久沒見的夫君。

竇氏懷著李世民時便住在了陜西省武功縣建子溝村,當時,隋文帝提倡節儉,朝廷上下不管窮不窮,都“裝窮”。李淵,這位與北周、大隋均有姻親的謹慎之人,更不敢做出有違皇上、皇後提倡之事,也便讓懷孕的妻子回了老家,照顧他性格古怪的母親獨孤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