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人為什麽會被騙?(第4/5頁)

好,在這種“不得兼方不驗,輒死”的法律規範下,大秦選出來的每一個人都是第一流的人才,包括幫始皇占星算命的三百人都是,因為不及格的人都已經死了。可是有講真話的沒有?沒有。

每一個人都擔心觸犯忌諱,只敢諂諛秦始皇,順著他的意思,不敢提到他的過錯,這是多麽可怕的事情!可是我可以告訴各位,這種事情往往是歷史的常態。

以前我的古文字學老師曾經告訴過我,商代人用甲骨占蔔並記載結果,在商代中期占蔔結果往往有吉有兇,可是到了商末越是危機四伏、風雨飄搖的時候,占蔔結果幾乎全部是吉。

是因為占蔔結果真的如此嗎?從概率來看,大概是不可能的,恐怕是因為占蔔的人也不敢講真話。國家越危險的時候,反而越沒有人敢講真話,於是就讓國家更加的危險,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始皇並不是不勤政,朝廷上不管大小事情都由秦始皇一個人來決定。以前的公文是寫在簡牘上,始皇用一個天平來稱公文的重量,每天不批改完固定重量的公文決不休息。但勤政的另一方面,你就可以看出他的個性了。這個人事必躬親,他不放心別人,什麽事都要自己來管。為什麽呢?還是那個老毛病,因為他覺得沒有人比他強,別人做的事沒有一樣比他更好,他不自己來管怎麽行呢?別人都是廢物,只有他最英明。

歷史上還有誰是這個毛病?三國時的諸葛亮也有這個毛病。司馬懿聽說諸葛亮每天吃得很少,卻連軍中小事都要親自過問,於是感慨地說:“食少事繁,豈可久乎?”斷言諸葛亮不會長命。

為什麽諸葛亮要如此?因為諸葛亮也覺得整個蜀國沒有一個人比他好了,他不來管怎麽辦,他不放心別人。你當然可以不放心別人,可是你不給別人機會歷練,那人才怎麽培養出來?這樣的結果,最後只有你自己累死。諸葛亮就是累死的,而秦始皇離死也就只剩兩三年了。秦始皇十三歲即位,即位三十七年死,死時也不過就是五十歲左右,以一個皇帝來說,實在是算不上太長命。

但他這麽勤政,別人就感恩嗎?沒有。你看侯生、盧生怎麽說他:“貪於權勢至如此!”你說這是汙蔑嗎?其實也不是,這是一體的兩面,都對。你說他勤政也沒錯,你說他貪於權勢也沒錯,總之這個人是不讓別人拿主意,大小事他都得自己控制的性格。

這種人真的長生不死那還得了,那豈不是天下永遠都要做他的奴隸嗎?所以侯生、盧生下定決心,不可以幫這種人求不死藥,兩個人就逃跑了。秦始皇聽說他們兩個逃跑,非常非常生氣。為什麽生氣呢?因為這件事實在是太丟人了。

記不記得前面尉繚也要逃跑,他成功沒有?沒成功。為什麽沒成功?因為秦始皇早就預料他要逃跑。侯生、盧生比尉繚聰明嗎?恐怕也沒有。可是侯生、盧生逃跑成功沒有?他們逃跑成功了。為什麽逃跑成功?因為這次秦始皇沒有料到這兩個人會逃跑。很簡單嘛!出乎他人意料就叫“先”,我不是開始就已經跟各位說了嗎?

始皇自覺他對這兩位方士百般地好,他不相信這兩個方士會逃跑,所以沒有防備。結果這兩個人真的逃跑了,這不是讓秦始皇覺得被打臉嗎?你不是算無遺策嗎?你不是人世間最英明的人嗎?現在這兩個你所重用的人逃跑了,恰恰證明了你沒有那麽英明。

面對這樣的結果,秦始皇會怎麽辦?

始皇花費了無數的國家預算,結果連不死藥的影子都沒看到,結果他“尊賜之甚厚”的方士們還在背後罵他。這兩個人逃跑了,抓不到怎麽辦?不要急,合上書,去設想秦始皇會怎麽辦。

當然還是那一百零一招──“殺”,你們讀到現在應該已經都很熟悉,不用我再講了。只要帶點關系的人,統統抓出來殺光,於是始皇將在鹹陽的方士們,包括各式各樣的學問家,全部抓起來審問,要他們檢舉別人,不管是真的假的、冤枉的不冤枉的,總之就可以牽連一大堆人出來,最後總共抓了四百六十多人,然後全部在鹹陽坑殺,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所謂坑儒事件。

寧可錯殺一百,絕不放走一個,這就是秦始皇解決事情的方法。

簡單、強力、有效率,我說過秦始皇想建立一個這樣的國家。

這種做法非常殘忍而不通人情,各位還記不記得前面說的“刻削毋仁恩和義”?《史記》的文字為什麽好,它往往是先虛寫,再實寫。“刻削毋仁恩和義”,這叫虛寫;後面用無數的例子,來印證他前面說的話,就叫實寫。歷史學不講空話,每一個道理都要用實際的例子來驗證。

為什麽要把這些人“皆坑之鹹陽”,是因為這些人罪有應得嗎?不是。是為了“使天下知之,以懲後”,也就是殺雞儆猴,讓天下人看到這些人的例子,再也不敢說始皇的任何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