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人為什麽會被騙?(第2/5頁)

可是你猜秦始皇的反應是什麽,他完全相信盧生的話。從此他到每一個地方去,決不讓外人知道他在哪裏,如果身邊有人說出他在哪裏,立刻處以死罪。

我這一段要跟各位說什麽呢?不是告訴你們求長生不死藥的方法,歷史學並沒有教我們這個辦法。重點是要問各位:

一個連小孩子也不相信的謊話,為什麽秦始皇會相信呢?

秦始皇是笨人嗎?當然不是,如我前面所說,他的聰明才智絕對勝過我們十倍。這樣聰明的人為什麽會上當呢?這就是我要跟各位說的,一個從歷史裏面總結出來的道理:

一個人會被騙,絕對不是因為他“笨”,而是因為他“貪”。

越是聰明的人,他的欲望越強烈,也就是越貪,他就越會自欺,就越容易被騙。

因為每個人心裏,都必然有一樣他真正想要的東西。俗話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你不為財死,不為食亡,那不過是因為“財”和“食”你已經有了。別人引誘你,而你不為所動,那是因為那不是你真心想要的東西。可是你是人,有一天當你真心想要的東西,就出現在你的面前,有幾個人能夠忍住,能夠抵抗這樣的誘惑?

我坦白跟各位說,越聰明的人越抵抗不了這樣的誘惑,因為他覺得這樣東西唾手可得。秦始皇就是這樣一個人,因為他貪,所以被騙上當。更重要的是,他從此不讓人知道他在哪裏,會有什麽樣可怕的後果。

我們繼續往下看,接下來《史記》插入一個故事,讓各位明白始皇對這件事情實行得有多麽徹底。

有一天,始皇帝到梁山宮這個地方去,從山上看見丞相出行車騎甚眾。古代有地位的人出巡,必然是前呼後擁、車騎開路,有許多前導與扈從的車子。丞相都如此,何況是秦始皇,秦始皇出去當然車騎更多,各位現在終於明白,為什麽張良當年刺殺的時候會“誤中副車”吧?就是因為車子太多,不知道始皇在哪一輛。

始皇看到丞相出行車騎甚眾,他非常不高興,覺得丞相實在是太過招搖,這不是件好事情。於是有人去告訴了丞相這件事,丞相知道秦始皇不高興,立刻減少了自己的車騎。

始皇發現這件事後,非常生氣,他氣的不是丞相減少車騎,而是到底誰把這件事告訴了丞相。他認為一定是當時在他身邊的人泄露出去的,於是開始一個一個去審問,結果沒有一個人承認。

沒有一個人承認該怎麽辦呢?不要急,請把你的書合上,設想如果你是秦始皇,你會怎麽做?

不必擔心,答案很簡單。如同我前面所說,秦朝就那一百零一招,哪一招呢?就是“殺”!把書打開,我們來看秦始皇怎麽做。

當是時,詔捕諸時在旁者,皆殺之。

我不知道是誰泄密的,總之當時在我旁邊的人都有嫌疑,把有嫌疑的人全部抓起來殺掉,絕對沒有漏網的。各位現在明白,為什麽我前面說,秦朝統治的方法是“寧可錯殺一百,絕不放走一個”了吧!後面還有很多例子,不用急。

從那一天起,再也沒有人敢泄露始皇在哪裏、說過什麽、做過什麽,只有他找人,沒有人找得到他。問題來了,細心一點的朋友就會想,在後宮裏頭也就罷了,那群臣有政事要找秦始皇商議時,該怎麽辦呢?

不用擔心,秦始皇有更徹底的做法,他根本不跟群臣討論任何事情,所有的大臣只能夠接受他的決定。我們繼續看下去,這樣做會有什麽樣的後遺症。

始皇究竟是個什麽樣的人?

在這一年,又爆發了中國歷史上與“焚書之禍”並列的一件大事。

這件事起源於兩個方士的一次談話,這兩個方士叫侯生、盧生,談話的主題是“始皇究竟是個什麽樣的人”。

《史記》並不是誰的談話都記載,記載或不記載往往都有它的道理。章學誠說“古人之去取,古人之心也”,說的正是這個道理。許多時候,《史記》中記載一段對話,是希望借他人之口,來表達史家對於那個人物的評價,這就是顧炎武所說的“寓論斷於序事之中”,這是中國傳統的史法。

《史記》前面已經借過尉繚之口,來告訴你秦始皇是一個什麽樣的人。現在再借侯生、盧生之口,再告訴你秦始皇是什麽樣的人。這一段話,我們全文照載:

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起諸侯,並天下,意得欲從,以為自古莫及己。專任獄吏,獄吏得親幸。博士雖七十人,特備員弗用。丞相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於上。上樂以刑殺為威,天下畏罪持祿,莫敢盡忠。上不聞過而日驕,下懾伏謾欺以取容。

始皇為人,他的天性本就剛戾自用。他所有想要完成的事都得完成,所有的欲望都能夠放縱去執行,因為他是皇帝,全天下所有的資源都要供應他一個人享受。至於老百姓要為他的欲望付出多大代價或死多少人,他一點也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