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歷史勝利組的條件(第4/5頁)

令相國昌平君、昌文君發卒攻毐。戰鹹陽,斬首數百,皆拜爵。

結果一方早有準備,一方臨時作亂,這樣一場大亂不過“斬首數百”就平定了。

而跟隨嫪毐造反的人下場如何呢?據《史記》記載,他們的結果是“車裂以徇,滅其宗”!死無全屍之外,還把所有跟他有血緣關系的人全部殺光了。秦法之殘忍,由此也可見一斑。

這裏不是要故意誇張秦法的殘忍,歷朝歷代對造反的人本來就不會留情。但各位必須注意一件重要的事情,秦朝解決事情的方法,往往就是那一百零一招——“殺”!寧可錯殺一百,絕不放走一個。各位不要覺得誇張,我先點出這個伏筆,後面會用無數的例子來證明這一點。

嫪毐的勢力被鏟除後,秦始皇開始對付其他會阻撓他統治的對象。次年,“相國呂不韋坐嫪毐免”,嫪毐原本是呂不韋的門客,因此呂不韋被用這樣的理由牽連而免職。此外,秦始皇還將他的親生母親流放到雍城去,因為他不願意再看到她。

這一年,一個叫茅焦的齊國人見到如此做法,於是求見秦王,並提出諫言:

秦方以天下為事,而大王有遷母太後之名,恐諸侯聞之,由此倍秦也。

茅焦說:“秦國正要經略天下,但您卻流放您的母親,無疑是毀壞自己的名聲,我擔心諸侯聽到後,從此人人背離秦國。”

中國古代非常重視孝道,在過去這種道德的克制力是非常強的,倘若違反了這些傳統道德,未必會有法律制裁,但不孝子自然會被排斥,人人都不願意跟這樣的人打交道。始皇想要平定天下,自然希望能夠事半功倍,但名聲敗壞則可能讓事情走向事倍功半的道路。我們從史書中可以知道,秦始皇是個情感非常強烈的人物,他被人背叛後,怨憤、恨意往往會比他人更為強烈。特別是被理應是自己最親的母親背叛後,可想而知他的內心是聚積了滿腔憤恨。

我們來看看,此時的始皇會怎麽做呢?

秦王乃迎太後於雍而入鹹陽,復居甘泉宮。

聽完了茅焦的話後,秦王不但立刻接受他的建議,而且還選擇親自到雍城,將母親迎回鹹陽,迎回太後所居的甘泉宮。

你們以為秦始皇真的願意這麽做嗎?坦白說,從《秦始皇本紀》一路讀下去,你就會發現始皇是一個感情非常強烈的人。例如他出生於趙國首都邯鄲,小時候作為人質,日後當他攻下邯鄲後,他做出這樣的事:

秦王之邯鄲,諸嘗與王生趙時母家有仇怨,皆坑之。

他把小時候得罪過他的人,全部找出來殺光了。一個能夠記仇記這麽久,過了不管多少年還要報復小時候怨恨的人,由此可見他的性格。一個感情如此強烈的人,當他受到背叛,特別是自己親生母親背叛的時候,他的怨憤、他的恨意只有更加強烈。

可是我希望各位特別注意,在這一刻始皇選擇的居然是,聽從來說服他的這個齊國人的話,把自己的母親迎回甘泉宮。

山東濟寧武氏祠石刻《荊軻刺秦王》

為什麽呢?因為對方講得有理。

人人都想成功,但成功的第一個要件是什麽呢?我們從歷史上總結得到的教訓,成功的第一個要件就是,無論何時何地,請把你的理智擺在感情之上。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可是決定你成功或失敗的,往往是你的理智控制了感情還是感情控制了理智。

可能有人會問我:“難道我們把感情放在理智之上就真的不好嗎?”

我舉個例子給各位聽,各位不妨去看看《史記·刺客列傳》和《燕丹子》,在後來發生大家所熟知的“荊軻刺秦王”事件中,燕太子丹為何要派荊軻去刺秦王?

他對他的老師鞠武說出了真正的原因,因為當年秦王:

遇丹無禮,為諸侯最。丹每念之,痛入骨髓。

因此,燕太子丹打算派人去刺殺秦王:

一劍之任,可當百萬之師;須臾之間,可解丹萬世之恥。

這不就是為了報復秦王給他的屈辱嗎?鞠武知道後大吃一驚,因為你是一國儲君,不是街頭匹夫啊!你只想到報復的快感,可是萬一失敗後呢?豈不是一國都要為你的沖動而殉葬!

但不管鞠武如何勸阻,如何建議,燕太子丹一律不聽,因為他已經被情感沖昏了頭。他後來對鞠武介紹的田光先生說只要能報仇,“縱令燕秦同日而亡”,他也甘心!

有著這樣的儲君,真是燕國之悲哀!而太子丹在當時的列國諸侯中,已經是比較出眾的人物了。他尚且如此,可以想見秦始皇為何能夠統一天下了!

“需要”和“有用”

在秦王迎回太後的這一年,秦國還發生了另一件大事,那就是“逐客”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