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0章 滄瀾(十六)(第3/3頁)

尤其是數十年前那場席卷江淮,曠日持久的大雲教之亂,讓當地幾乎十室九空,當地飽受官吏、豪強、士紳和鹽商等,多重壓榨的鹽戶則是其中的重災區,因為彪悍勇鬥又虔信教義而幾乎前赴後繼大量的戰死在,被稱為地上小神國的揚州府城之內;盛極一時的當地鹽業,也因此一落千丈而陷入蕭條頹敗之中。

但是這行當其實門檻相當低,只要有足夠的人手和熟練匠人,以及簡單的煮鹽器具,就可以輕易的獲得大量產出,畢竟,當地綿連數百裏的蘆葦蕩就是最好的煮鹽柴薪;

昔日隸屬於北朝陣營的淮南藩鎮之一——泰興軍就是以此為憑仗,厚取其利而制甲練兵造船,與據有揚州等地的淮揚副總管長期進行對戰戰拉鋸,而不落下風的。

後來泰興軍節度使吳興丁在北伐大軍壓境前,因為決定和宿敵淮揚副總管聯合而堅持抵抗到底,被部下所刺殺以獻其地,境內自此大亂而不戰自潰,等到東南行司的大軍接管之後,沿海的鹽場已經沒有剩下多少人了。

不是就此淪為鹽梟和私販子,就是沿著當地的河網水系變成了流寇水匪,持續混亂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國朝大軍過境肅清之後,又任命了新的官員才得以平靜下來;然後又因為新來的各級官吏及其隨員,不擇手段的壓榨和搜刮過甚,而屢屢爆發騷亂和激變。

等到第一次北伐全面崩潰之後,這些地方的委派官吏也開始爭相棄守而逃,當地再次陷入了一個混亂難治的空窗期,直到寧總管在江北收拾殘局而逐步將戰線重新推到淮水邊上。

但無論如何,一旦這些地方得以重新穩定下來之後,這無疑是投入時間最短,見效最快的一項產業了;

昔日淮南行營立足當地時,亦是動過重開沿海鹽場的主意,只是美國多久就爆發了淮河大水,後來又受制於人力物力的匱乏和不足,相應籌備的進度緩慢,最終在國朝的不斷抽調下不得不無果而終。

現在淮鎮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重開泰州沿海的鹽田和曬場之後,就自然而然的成為了僅次於淮鎮掌控下,遼東半島、膠東半島和河北滄州之外的第四大鹽場地了。而且作為僅次於糧食的民生物資,鹽巴這種東西是沒有什麽過剩和泛濫的概念。

此外,還有關於淮南近海漁業資源的收獲,這裏亦屬於後世舟山漁場延伸出來的一部分;對於那些只有小船小網的本地漁民而言,無疑是空有寶山而求取不得只能坐困潦倒一時;但是對於來自淮地的外海捕撈隊,就完全不是這麽回事了,簡直是豐饒富足的海上田園;

既然在淮南地有魚又有鹽,這也意味著一個可以長期相互扶持的產業鏈,就此初步成型了。自此在淮南道的經營和開發,也不再是純粹的投入和負增長了。

這也算是我迎親之前的一個錦上添花的利好消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