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年會(第2/4頁)

理論上在這裏所說的一切言論,只要是不射擊推翻朝廷和顛覆國家,無論再怎麽出格離譜,都不能成為有司論罪的憑據,因此今天在這裏暢所欲言的性格格外的高。

相比之下,我倒是對蹲在餐桌前的那十幾個農學院的生員,比較感興趣。因為這個專業,算是京師大學堂裏少有比較腳踏實地的學科了。

因此也被戲稱為土耗子,一方面是因為他們老與土地打交道,另一方面則是他們利用學院的種子工具場地等資源,自己種植自己吃,可以說是飲食品種最豐富的一群人。

相比其他以直接科舉仕官,或是入幕歷練為目標的其他院科的生員,他們的出路一般在海洲各藩,在領地的拓殖事務中,當任某些私屬佐官,不過他們的前程也就差不多到頭了。

了不起做到藩領的三管司領,也就止步了,然後轉為藩主賜給世田的家臣,為子孫謀取一個更好的起點和出身。

但是相比那些政治、經濟院為代表的競爭激烈院科,算是比較穩定的出身前程,因而也是許多出身微賤的生員,的主要選擇之一。

按照京學的慣例,新生入學的頭一二年為通學科,兩年期滿才按照成績和表現來選科。

因此,我只是拋出婆羅洲會館和夷州商團的名義,就輕易獲得了他們的名籍、出身和專業擅長,志願取向等等資料和聯系方式。

其次是藩務學院,也被稱為半個小京學,因為這裏門類頗多為諸院之冠,當然水準就有些良莠不齊了。

這也是為那些自覺仕途無望,準備出藩的生員,準備的一個過渡和跳板,因為這裏同樣有很多海藩諸侯的子弟、族人,在這裏就讀謀個好繼承家業的基本出身而已,因此很多下一代的臣屬關系就在這裏培養起來的,也是我名義上的本院。

不過這裏頭就未免有些魚龍混雜,相當部分人基本是在被勸退的合格線上廝混的,而另一些表現優異的人,也早已定下了主從名分,不是那麽容易給挖走的。

然後是商事分院,有些類似藩務學院,不過主要是南朝那些海商、會社有關的人等,寶泉街上的大半從業人等和東主、行首,都從這裏出去的。

不過在這裏,人身關系就松動了多了,亮出匯通社和的字號後,從中我同樣也收獲了一些意向和口頭約定。

然後是明律分院,顧名思義,就是一群學法論典的,但也不是什麽人都能以此為跳板,直接通過科舉進入諸如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之類的,從下層的事務官做起,或是轉而從軍,跟隨底層軍法官開始見習,走出一條曲線性的仕途來。

一些人會投靠親長師友,成為幕僚或是佐官之類的角色,另一些人則一張同年培養起來的人脈關系,充當某種交通內外的節點,成為包攬司法的忪棍。我若亮出官身來,也可以招攬到一些人的。

至於最核心的政治和經濟兩院,我想都不會去想的,因為這兩院又被稱為小登科,他們實習的地方,直接在上城的那些署衙中,所謂最有前途的一群天之驕子,未來的政壇新星,或許就在他們之中。

僅次之的還有同文學院,也是京學裏的一個大分院,裏面也不僅僅是只懂嚼文斷字的書呆子,而是作為朝野各個部門公文庶務的輔佐官,培養基地,也是一條不錯的前程,是那些出身不夠好的貧寒學子的首選,從某種程度上說,他們才是科舉的主力。

在場的生員,有五分之二都是這裏的背景。

他們的主要目標是,在低層職位上積累一定資歷後,尋機外放出去,以基層官僚副佐的身份,獲得一個仕途的新起點。

雖然因為出身資歷的局限性,奉詔入閣拜相是不要想了,但是各大部和大小九卿之中,獲得一個主官以外的清要之職,還是有所可為的。

其他還有一些藝文、聲樂科的生員,那就對我來說有些敬謝不敏了,雖然他們看起來很有才情也很有潛質,並且同樣需要扶持和贊助人,只是對我來說我暫時不需要這些,不能直接增加生產力和戰鬥力的風花雪月之道。

沒到場的還有一個比較生僻的理化分院,據說因為生員短缺師資不繼的緣故,被撤廢的呼聲日高。

一番周遊下來,我端著的東西還剩大半,卻都已經冷掉了,正向端著回去換掉一些。

“國朝須得變革……先得求變與軍中。”

突然一個敏感詞,刺中了我的耳膜,不由自主的駐足停下來。聽了一會才明白,正在說話的人,乃是一名京師大學中杜姓的武教導。

所謂京師大學堂培養的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文弱書生,事實上,自創校以來就提倡的是,君子六藝齊全的復古之道,其中也括了讓士生,掌握騎馬射箭的強身健體本事,而相應的教導,也是從武備大學,直接交換過來的現成教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