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整備和插曲

取得職銜和出身之後沒過兩天,兵部的紮子也發下來了。

給我的臨時番號是龍州團練左廂,兼義勇提轄,簡稱“龍州團左”,相比在廣府名還不見經傳的寧遠州,龍州更要知名一些,乃是屬於東婆羅洲僅次於首府的一個大州,以民風彪悍好狠鬥勇著稱的兵源地。

通過當地上軍府的名義,分攤給我的編遣,也就一個營又稍多些的編制。

屬於人員裝備自籌,唯給基本的錢糧日用,到了前線參戰才所擔負勤務給與薪餉,其他全靠斬獲和戰利品的三流雜牌部隊,也就比那些被稱為“戰地鬣狗”,連裝備和服色、旗幟都配不全的義從,更好一些。

不過,我名正言順的制備武裝和操練部署,乃至更進一步明目張膽的招兵買馬了,雖然時間有點緊。

關於銃手的七個百人隊,我將盡力抽調補全,然後帶走六隊,留下一隊來看家足以,然後把裝備交給其他隊補足差額。

每隊編有六十五名,能夠完成基本列隊和排射的銃手,其余為負責背負和裝填彈藥的持刃輔兵,另外通過配備的騾馬車輛,另攜四十只長矛,三十面盾,三十副皮套子,以及若幹長柄斧、錘頭、長鋸、鐵鍬、鏟子等用具。

再搭配兩只慣用弓弩的射生隊,按照二三五的比例,配備一定的連弩、強弩和步弓,然後每人帶一把短橫刀或是長匕,作為防身,同樣有負載箭只備件的大牲口。

兩支近戰肉搏的白兵隊,人數略多一些,達到每隊一百二十人,其中僅半數有背甲,用短矛格鬥和投擲,其余都是皮套輕裝,手持短兵和小盾。

三支基本不著甲的輕裝矛隊,只有一襲統一顏色的布衣,另帶一把砍刀或是手斧,因此他們在需要的時候,也兼職立營設寨的工役。

白兵隊和矛隊的輜重都是隨大隊,沒有單獨的牲口配屬。

最後是,作為我的直屬親兵和執法、督戰,外加斥候巡哨的第一教導隊,外加一支四十頭大牲口,大板車和篷車組成的騾馬隊,及其配屬人員。

一只小而全的軍隊雛形就這麽基本成型了,當然名義上還只是一個營而已。為了配全他們的行頭,我幾乎把從肥孔那裏,幾次交易來的兵器全部用上還是不夠,又打點了海兵隊,才弄到些許翻新的二手武器。

只可惜自從那次交易遇到意外後,那個軍器販子肥孔似乎已經嚇破膽了,短期內以風聲緊為由,說什麽也不肯到近海交易,更別說讓他送貨到陸上去了。

相比之下,其他諸如皮具、絨毯、帳幕、酒水、幹糧、醬料幹菜、內外藥物等常用之物,基本都是本家工坊能夠提供的,直接將庫存挪用過來,或者從關系商家調用就是,成本也不是特別高。

話說回來……這種偏重守禦陣容的關鍵,是培養各隊進擊配合,以及野外生存和自持能力,處於某種原因,我對於所謂陌生友軍的節操和番號紛繁的大軍後勤體系,不敢抱有太大的期望值,所以求人不如求己,準備工作做的充分一些,總是沒大錯的。

況且這次出戰不是以出生入死追求戰功為目的,而是重點在於戰地歷練和大軍環境的熏陶,幾乎每個人都被不知了些感想和心得的日常任務。

在這過程中,若是有好的苗頭和種子,回來後我就會想辦法安排他們到講武學堂,或是武學的其他附屬院學去,進一步接受成熟體系的系統科班教育。

在人事安排上,因為專長的緣故,伯符被委以重任,留下來看家,兼負責協助謎樣生物繼續掌控局面。

籍著廣府地下勢力大洗牌的混沌局面,我也重組和整頓了我家的外圍勢力,伯符名下的那家被命名為保全社的義從社,用來作為本家暗中執行力量的雛形和身份掩護,和報更隊那些半公開化的武裝力量分離開來。

而從第五平那批追隨者分出來,安排到一家小抄行的名下,方便各種社會見聞的收集和調查,以及簡單分析;而作為從屬關系的,那些藩生子和地骨皮構成的前市井活動人員,則寄名在一家新買下下來的快腳行名下行事。

快腳行,最初起源於西京,專門負責給人跑腿和傳遞消息,信譽好的也替商家在遞送一些物品,乃至一些郵驛信件什麽的,可以比較便利的走街串巷,出入各種場合和人家之中,就算打聽消息而不容易受人懷疑。

進而徹底從我明裏暗中的正常產業中分離出來,好脫離各種幹系和嫌疑,所謂規避風險和利益牽扯的舉措。

這樣下來,一個分析統計,消息探查和行動力量三分的結構就基本成型了,雖然還是比較簡陋,左右不過十幾號到幾十號人而已,但是基本的架子和章程搭起來,很多東西可以慢慢填充和完善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