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一章 離經叛道(四)(第2/2頁)

漢人甚至已經不復存在了!

在某種意義,先秦之風、漢唐風骨在那?甚至就連宋末十萬士子滔海,數十萬遺民自殺的不甘不奴的風骨亦消失了。

“予生則中華兮死則大明,寸丹為重兮七尺為輕,予之浩氣兮化為雷霆,予之精神兮變為日星……”

念叨著這首詩,這詩或許就是民族最後的風骨了,那目中的淚不由的落了下來,這淚不是為這個民族遭受的磨難,而是為這個民族失去了魂魄。在淚水流下的時候,朱宜鋒睜開眼睛,看著遠處說道。

“雲仙,想來你在來的時候,應該已有所耳聞,府中諸臣兩次勸進,勸本王繼位為君……繼位,繼何位?大明之位?”

朱宜鋒搖著頭。

“大廈已不支,成仁萬事畢……”

又一次引用張煌言的寺,朱宜鋒看著遠處說道。

“昔高皇帝逐蒙元,匡正中華、得建大明,得位之正,無人能及,然燕棣篡位,得位不正,禍及子孫,子孫無道,失以江山,陷億兆黎民為異族所屠。今時本王縱是繼位,所繼者亦是中華之正統,絕非大明!”

實際上在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意味著某種決裂。同樣也是拋開歷史的包袱,如此一來,認了朱元璋的這門親之後,朱宜鋒再也不需要為明亡負責。那是燕王世系之責,與自己無關,與建文世系無關。

漢王的話,讓郭嵩燾立即明白了漢王的意思,於是立即抓著機會勸進。

“昔高皇帝逐蒙元與塞北,匡正中華,建以大明。今殿下逐滿清,匡正華夏,自當建以中華!”

面對郭嵩燾的勸進,朱宜鋒並沒有反對,而是反問道。

“匡正華夏,建以中華……如何建以中華!”

這才是問題的根本,也是朱宜鋒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從來到南京之後,他一直在思考著這個問題,甚至還特意邀請了一些朝鮮的儒家學者,畢竟相比於中國,朝鮮的儒學沒有受到滿清的閹割。但他們到來還要一段時間——月初,朝鮮才遣使來賀。

“雲仙,不瞞你說,來南京之前,當時我們面對的最大問題是如何擊敗滿清、教匪,而現在,我們面對的最大問題,不再是軍事上的問題,當初局勢莫測,故而才是如此,現在國內大局已定,大軍隨時可以北伐,但是北伐之後呢?北伐之後我們應該建立一個什麽樣的中國。”

沉吟片刻,朱宜鋒又接著說道。

“在你去歐洲的時候,我曾特意叮囑您在歐美遊歷時邀請一些專家學者中國,未來幾年中國需要大量人才,不僅僅是鐵路人才,其他各方面的人才都需要,無論是經濟學家、工程專家、教育學家,教授、工程師,我們都需要。而且數量越多越好。但是,他們畢竟西洋人,不懂得中國,我們有自己的歷史、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傳統。假如說我們完全習以西洋,那麽我們很有可能會丟掉我們的根本,但是我們的根本又在那裏?是被滿清奴役閹割之後的中華文明嗎?當然不是!”

搖著頭朱宜鋒說道。

“什麽是中華文明?當然不是現在的這個,中國以儒治國兩千多年,什麽是真正的儒家?我不知道答案!”

又有誰知道答案呢?但是作為統治者的朱宜鋒卻可以像歷代君主“調教儒家”一樣,去調教出一個適合自己需要的,同樣也是適合未來需要和社會發展的“儒家”。

“縱觀史書,我們可以看到先秦直至漢唐,我們的士人是尚武的優雅的,他們對待學術的態度兼容並蓄、海納百川的,若非如此,又豈有‘儒表法裏’,又焉有‘儒道一家’,而現在,在我們的文明被野蠻民族閹割、摧殘得體無完膚之後。我們要做的不僅僅只是丟棄保守之心,向上‘求源’、向源‘復古’,同時還更應該以海納百川的心態,將西洋文明融入到中華文明之中,兼容並蓄如古之先賢一般,將其變成中華文明的一部分。我想到那時我們才能夠真正的建以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