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第2/8頁)

鄧監堂研制的涇磚茶系紅茶,對原茶要求與綠茶相比,在茶葉摘取時間上不甚苛求,大凡在雨前摘取的茶葉,經過鋪曬,即可軟和成一堆,用手揉搓,去其苦水,搓後再曬,至手撚不黏,再加布袋盛貯壓緊,需三時之久,待其發燒變色,茶師們謂之上汗,汗後仍曬,以幹為度,即成原茶。把原茶制成磚茶,則是進行再加工,其配料比重十分嚴格,多則茶質驟變,少則不足成型,破壞了原茶質地。制茶是個細心活,需十足的耐性,急躁近利絕對制不出好茶來。大江南北的茶葉種類雖然繁多,說到底只有紅、綠兩類之分,只是根據茶葉采摘時間不同,做青茶的原茶多在三月采摘,為頭茶;四月底五月初采摘的則為二茶,六月初采摘的為荷花,七月則為秋露,這時采摘的原茶,是做紅茶的基本原茶,產量較大,選中產地後,和茶農協商,價格相對便宜,一般都會有較大利潤可圖。鄧監堂未研制磚茶前是茶葉經銷商,在選擇茶葉產地進貨時,走的是老輩人走的茶道,江南成為他的首選地就成為一種自然。受聘於周瑩後,成為涇陽茶業行中第一把手,他決心通過自己的努力,借助周瑩的財產,實現自己存在心中數十年的夢想,研制出屬於自己獨具風格的茶品來。

鄧監堂的性格決定了他凡事不領先的作風,在克服茶業行情大蕭條的襲擊,幫助周瑩的茶葉營銷走出困境後,營銷形勢好轉,利潤年增時,他把自己決定研制茶磚的想法講給了周瑩聽。周瑩對制茶工藝一竅不通,但對鄧監堂的想法頗感興趣,心想,試制新茶品無非是花些銀子的事,就是砸了鍋,也傷不了元氣,只要他想幹,就讓他硏制好了。成功,自然能為安吳堡招財進寶;失敗,最壞不過把不能喝的茶葉當柴火燒。於是拍板說:“老叔要研制只管下手幹,所需銀子從櫃上拿,不足時,我讓莫人傑給你撥。”

周瑩當機立斷,增加了鄧監堂研制磚茶的信心,經過先後兩年多時間的反復實驗,在一無經驗,二少資料的情況下,硬是憑著一股狠勁,把涇磚研制成功。涇磚茶的問世,開創了陜西茶商研制新茶品的先河,給中國茶葉種類增加了一道全新的風景線,彌補了中國茶葉只能散制的缺陷,很好地解決了茶葉運轉過程中的難題。

紅茶性熱,能起到消化寒性食品,暖胃驅寒,強身健體的作用,這對長年以動物乳制品、牛羊肉為食品的草原牧民和生活在高寒山區的少數民族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之一。紅茶在長期運轉過程中因包裝不當造成的損失,令茶商們非常頭痛,一心想找到一個比較安全並能減少損耗的辦法。鄧監堂一次在喝晚茶過程中,吃烤饃片飲紅茶時,腦子裏突然閃出一個念頭,把末子紅茶如果壓制成幹饃片一樣的東西,不就解決了遠途運轉過程中包裝破損造成的損失了嗎?這個想法在他腦子裏一直存在,所以每到江南進貨,便到茶坊去觀察紅茶的炮制工藝,想從中捕捉到一個可供參考的將茶成型的辦法來。可是多年過去了,他見到的制茶辦法仍是一曬二揉三炒,汗後仍曬,以幹為度,或存缸窖久藏保茶香的老辦法。加之他把精力集中在營銷上,一直到他經營茶葉失敗歸隱,也沒能研制出他心中的茶餅來。

周瑩給他提供了重新研制茶餅的機會,經過兩年多圍著茶坊炒鍋轉下來,紅茶壓制成了茶餅,經過各茶莊的試銷,走進市場前,在和周瑩研究給茶餅取一個什麽名字時,周瑩笑道:“這茶餅像塊磚頭,不用布袋裝在口袋裏,也散不了。它誕生在咱涇陽縣,是鄧老爺子研制出來的新茶種,我看為了紀念這一茶種的問世,就把它取名為涇磚茶吧。”

鄧監堂一聽拍手說:“涇磚茶,涇磚茶名字不錯,有紀念意義,我贊成,就叫涇磚茶好了。”

於是“涇磚茶”成為涇陽縣城,成為秦商有史以來研制出的第一茶葉品種,沒出兩年工夫它便成為中國西北地區農牧民們最喜歡的一種茶葉品種。原因十分簡單:涇磚運轉方便,質量好,價格適中,多數人能買得起,喝得起,尤其是農牧民們,喝涇磚茶既可暖胃驅寒,幫助克食和消化,又可強身健體。價廉物美的東西,誰會視而不見呢!

由於交通不便,經過長途運轉,本來價廉物美的涇磚茶,到了邊疆和草原及少數民族地區,售價就成倍增加。鄧監堂在西行過程中,和農牧民接觸後,對他們的意見聽在耳朵時,心想,這個問題如不能解決,涇磚茶要想拓展更大市場,怕是困難不小了。所以,他一回到涇陽,便和周瑩談起了改變原料進貨產地,努力降低涇磚茶成本,在包裝上進行改進,變單一包裝為多元包裝的事。周瑩像支持他研制涇磚茶時一樣,二話沒說,同意了他的意見,因此,當他踏上漢中土地時,對隨他到漢中的相與們說:“漢中和安康是咱陜西人的茶葉庫,以前咱們舍近求遠,把眼睛全盯在江南茶鄉,是上了老先人們的當,現在咱們要學會用自己家鄉的原茶,炮制出價廉物美的涇磚茶來,努力去滿足西北地區百姓的生活需要,這才是咱們應該做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