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經濟盡可發展,政體輕易別改(第2/2頁)

應該看到,在清末最後幾年,立憲派建立了自己的組織和政黨,控制了各地民意機關和合法團體,已經形成為一支龐大的社會與政治力量,他們的政治傾向如何,對革命派和清政府的前途都會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

不用懷疑,立憲派政治態度決定性的因素是清政府滿足其權益的程度。如果清政府能夠按照立憲派的意願進行改革,允許他們從體制外走向體制內,不斷擴大立憲派的政治權益,立憲派無疑會成為清政府統治的堅強支柱;否則,他們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目的,就會另尋出路,成為清政府的敵對勢力和掘墓人。縱觀歷史,一開始,清政府就是被立憲派牽住鼻子,被動地一步步同意改革政體,一步步解除權力走向滅亡的。

從歷史上看,立憲派與革命黨並不和諧,甚至存在著嚴重的矛盾與鬥爭,但在對付清政府的問題上,卻最終采取了一致的立場。

立憲派之所以會轉向革命,主要是由於清政府不能滿足他們的參政願望。隨著經濟地位的提高,他們不再滿足於現狀,不斷向政府提出自己的政治訴求,甚至不惜采取激烈的請願行動。

由於要求與申斥屢次遭到政府的拒絕,士紳們不知不覺從和緩的立憲請願而走向激烈的革命途徑。他們認為:“清政不綱,列強環伺,岌岌可慮,舍革命而外,別無救國良策。”“主張不要信任清廷,要推倒它,由人民自己組織政府,來管理我們的國家。”

宣統三年(1911年),清政府拒絕召開資政院臨時會議,特別是成立皇族內閣,申斥要求改造內閣的立憲派,非法宣布鐵路幹線國有政策,簽訂湖廣鐵路借款合同,使得“民氣郁憤怨結上通於天”。立憲派人士切齒痛恨,紛紛棄政府而去,咨議局聯合會立即提出對內鬥爭第一的口號。這個口號雖是采取合法手段,可是腐敗的清政府絕不會允許其在合法範圍內如願以償,而立憲派在原則上也不會讓步,舊的鬥爭方式肯定將會被新的更加激烈的博弈方式所取代,更多的立憲派人士勢必向革命立場轉化。

到辛亥革命爆發前夕,已有眾多的立憲派人士在思想上或行動上有了革命的準備,所以反政府革命一旦爆發,他們就會迅速響應,投身到革命陣營,成為了大清王朝的掘墓人。

立憲派因為其政治訴求不得而攪局,因為怨恨而投入革命的陣營,這是清王朝迅速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1] 故宮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編:《清末籌備立憲档案史料》上冊,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3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