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央變局意識不強錯失機遇(第2/2頁)

可以說,在清末,一切新生事物或者改革事業,基本上都是從地方做起的,省一級的機構改革與現代化意識明顯走到了中央政府的前面。事實證明,實力決定一切。等地方發展起來以後,中央政府雖然進行補救,如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將總理衙門改稱外務部,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成立農工商部、財政處、練兵處,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成立學部、巡警部等作為領導和管理地方的中央機構,但這種變革是建立在地方利益已經形成的基礎上,這些中央機構已經難以確立起應有的權威了。這種弱中央、強地方的實際作法,隨著中國現代化事業的開展,必然要以削弱中央政權為代價。清末期中央政府苟且偷安,下移權力的做法,不僅沒有能夠達到維護自己統治的目的,反而造成了中央權威的不斷削弱、地方主義的擡頭。這種飲鴆止渴的做法,最終必然是地方崛起與強大,辛亥革命時期,各省紛紛脫離中央政府而獨立,地方實力派北洋集團則乘機鳩占鵲巢,從地方走向了中央。鴉片戰爭以來中央政府錯失機遇、不斷下放事權的做法,最終是以中央政權覆滅作為慘重的代價。


[1] 《掌故叢編》第7輯,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初六日上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