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變,未必通(第2/2頁)

尤其要命的是,對於清政權而言,它在權威合法性還面臨著其他民族所沒有的特殊問題。那就是統治民族與被統治民族彼此的異質性問題。清王朝是由滿洲民族建立的一代王朝,作為被統治民族的漢族對這一異族王朝具有很深的潛在的不信任感。這種不信任感使清政權在受治者心目中的合法性,遠比同族王朝政權的合法性更為脆弱。這也就是說,當統治民族在應付外力壓迫方面出現過失以及由此引起的國家屈辱時,異族統治者所犯的錯誤與失敗,就更難為被統治者所容忍和諒解。正如人們對生母的過失較容易容忍,而對後母所犯的同樣過失則較難容忍一樣,因為後者行為的動機較前者更會引起懷疑。庚子事變之後,清政權被革命派稱為“洋人的朝廷”,這一論斷並不完全合乎歷史事實,但卻在青年一代的知識精英層中有廣泛的支持者。以“革命排滿”來追求國家富強的目標,已經構成了不斷沖擊清政府合法性的巨大政治思潮。這一點可以解釋清政權的權威合法性在政治現代化過程中何以顯得如此的脆弱與不堪一擊。

新政的第三個問題,是隨著改革推進而出現的“改革綜合征”。

這種綜合征主要表現為中央政府權威地位在人們心目中的急劇下降,地方離心力的增強,變革時代所必然引發的人們行為的“失範”,以及伴隨而來的社會道德的全面淪喪、政治腐敗、利益集團的凸顯、財政危機、民間動亂、人們思想的前所未有的解放、對政府批評不斷升級等等。這種改革綜合征,一方面加重了原有的政權合法性危機,另一方面又激起了民眾與知識分子精英更加強烈變革政治制度的要求。

改革面臨的第四個問題,是由於西方列強歷年對中國壓迫與侵略,極大地限制了中國實現現代化的機會、條件和能力。

列強的侵略與壓制對中國早期現代化的負面影響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以英、法、日、俄為代表的列強諸國,通過戰爭的方式戰勝中國,迫使中國政府簽定各種不平等條約,削弱了中國政府在對於發展至關重要的那些領域的決策自主權,特別是在對稅收、關稅與海關收入等重大財源上的控制。

2.列強的五次大規模的侵華戰爭,使中國不斷陷於戰爭與軍事上的失敗狀態,國防的無力與虛弱大大削弱了清政府的政權權威,而這種權威本來是國家督導改革成功所必需的前提條件。

3.庚子事變以後,當清政府終於準備為拯救國家而努力大幅度改革之際,列強強加給中國的巨額賠款卻耗盡了中國現代化發展所亟需的財源,使中國政府為實現本國現代化可以動員的財力資源幾乎枯竭。這種情況使得清政府不得不或向西方各國貸款,或加重民眾的負擔,從而又引起國人的懷疑和反感以及增強對外國的依賴,種種因素交織在一起,進一步加速了社會矛盾的總爆發。

所有這一切均表明,雖然清政府在內外危機面前堅定地邁開了改革的步伐,但其前途並不被看好,似乎仍是一片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