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瓜得豆

清末進行的二次重大改革並未能挽救已經病入膏肓的清王朝,卻大大加速了這個王朝滅亡的步伐。

猛地看來,這似乎不可理解。既然都改革了,為什麽還是不能挽救王朝覆亡的悲劇性命運?但如果冷靜思考,這個道理其實並不難解釋。這是因為,改革的歷史過程實際上是一個政治參與逐漸擴大的過程,處於傳統體制下的各種社會群體和階層,在這場改革過程中,力求通過各種途徑向清政府提出自己的政治訴求並希望能夠以此影響到政府的政策。如果在西方,這種情況也許會增加對各方的惠益。但是在20世紀初傳統體制與傳統意識仍然占主導地位的中國,尤其是清政府出現統治合法性危機的情況下,這種全方位大幅度的改革就不一定全是件好事,因為它往往會引發政治危機、局勢動蕩、利益之爭與權力爭鬥等種種惡果,搞不好甚至還會引發政權被顛覆的危機,清政權垮台的慘烈事實就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

在改革過程中,清政府實際上並沒有得到什麽好處,相反,培養出了三個新生的異己的利益集團。它們一個是以張謇為代表的國內立憲派集團。這個集團以新生的商人階層與士大夫精英階層為核心力量。另一個則是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北洋集團。這個集團以官僚階層與軍人階層為根本。第三個是以留學生為首的各省新軍團體。正是這三個利益集團不斷的政治訴求與政治鼓蕩,耗盡了大清帝國最後一點的生存能量。

在清末最後幾年,立憲派集團建立了自己的組織和政黨,控制了各地民意機關和合法團體,已經形成為一支龐大的社會與政治力量,他們的政治傾向如何,對革命派和清政府的前途都會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

與立憲派集團因為政治訴求不得而攪局的同時,袁世凱利用清政府為挽救搖搖欲墜的統治而急於改革的心理,充分利用新政合法條件,大力發展自己半私人化的北洋軍隊,取得了直隸與京都的警察統治權力,建立自己的經濟支柱——北洋實業,安插自己的親信與部下於國家各個重要部門,壟斷了與列強進行外交活動的權力,形成和發展了自己的集團勢力,對掌握中央政權已經長達200多年的滿洲親貴集團的政治壟斷地位,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在這場權力角逐過程中,袁世凱不僅成功地發展了自己的勢力,而且贏得了赫赫聲名與中外的關注,使自己的聲望如日中天,為中外所觀瞻。新的軍事與政治權威的出現,表明清王朝政治均衡已經遭到了徹底的破壞。

在立憲派與北洋系兩個既得利益集團不斷提高自己政治訴求的同時,以清末編練新軍而崛起的各省近代軍人團體也在同時發生著政治逸軌的行為。這不難理解,在清末新政中,各省用西式兵役、裝備、操練及新式思想鍛造而成的近代軍人意識已經與傳統的只知忠君報效的軍人意識大相徑庭。這些深受近代民族主義和民主共和思想影響的新式軍人團體雖然是緣清政府企圖振刷武備而產生,但他們很快就成為清王朝的異己力量和最不穩定的因素。因為對清政權政治衰朽、財力匱乏以及自己處境地位的嚴重不滿,革命黨人的排滿宣傳就很容易在這些新軍官兵中引起共鳴。清亡前夕新軍積極參與政治性社團組織活動的事實說明,接受近代民族民主思想觀念的軍人與清政府發生徹底的決裂,將是不可避免的結果。

辛亥年間,武昌起義的槍聲一響,各省新軍團體紛紛起事,迫使當局宣布脫離清政權而獨立。袁世凱集團更是趁此良機聯合立憲派集團,利用革命黨的聲勢,共同逼宮,最終結束了清王朝的統治。

前事不遠,後人當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