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變,未必通

一、窮則變

中國人第一次清醒地意識到現代化的巨大力量是在19世紀60年代之後,在此之前,歐美地區洶湧澎湃的現代化浪潮雖然已經通過各種渠道影響到中國,但統治集團就是放不下自大的架子,絕大多數中國人對此也顯得無動於衷,雖然有極少數留心時務、初具世界眼光的士大夫對西方社會政治和風土人情作有一番研究與介紹,但對這個注定要引領世界新潮流的東西的認識還顯得十分膚淺。相當一部分官僚士紳,對於西方的科技和物質文明一直采取貶低和不屑一顧的態度,對於西方的民主政體更是視為洪水猛獸。他們要麽認為這些東西中國古已有之,不足為奇;要麽斷言它們純屬奇技淫巧,與中國國情不合。直到第二次鴉片戰爭後,這種情況才開始漸漸有所變化。

一部分疆吏,在軍事和外交方面跟西人打了多年交道之後,才深切感受到,現在所遇到的對手,是“數千年來未有之強敵”,其“輪船電報之速,瞬息千裏;軍器機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彈所到,無堅不摧,水陸關隘,不足限制”。尤為難得的是,個別務實派官員已朦朧地認識到,現代化是世界潮流,在西方國家已有近百年歷史,中國走現代化道路也是大勢所趨,刻不容緩。用他們的話說,中國正面臨著一場“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李鴻章就曾這樣認為:“泰西各國,皆起於彈丸之地,創造各樣利器。未及百年而成就如此之精,規劃如此之遠,拓地如此之廣。豈非舉國上下積慮殫精、人思自奮之效乎?中國在五大洲中,自古稱最強大,今乃為小邦所輕視。練兵、制器、購船諸事,師彼之長,去我之短,及今為之,而已遲矣。若再因循不辦,或旋作旋輟,後患殆不忍言。”[1]總之,只有敞開國門,學習西方長技,走現代化道路,中國才能生存於今日之世界,否則只能被這股世界潮流淹沒,導致亡國滅種。

事實上,19世紀60年代出現的“自強”運動,一直是以建立現代化軍事防禦體系為目標,圍繞著器物層面展開的。同治、光緒年間,務實派官僚對現代化的理解,後來被人們總結為這樣一條公式,即“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到了19世紀末,在救亡課題的驅動下,中國出現了一批由舊式士大夫轉化而來的近代知識分子群體。他們對現代化的認識比洋務派明顯進了一大步。康有為在談到近代西方各國的情況時,說過這樣一段話:“然而是三百年間,適當歐人新世勃興,科侖布則尋得美洲,漸乃覓得全球以增新識,意大利文學復興後,新教出而舊教殆,於是倍根、笛卡兒創新學、講物質,自是新藝新器大出矣。突人得大炮火藥於蒙古而輸之歐,於是破封建萬千之侯壘,而王權成,騰揚丕天之革命波,而立憲遍於各國矣。至近世百年,諸歐治定功成,其新政新法新學新器,絕出前古,橫被全球,其汽船、鐵路、電線、汽球並出齊奏,絕地通天,歐人用以囊括四海,席卷大宇,無有留者。”[2]由此可見,康有為對西歐各國現代化從科學革命到政治革命再到工業革命的歷史線索已經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不僅如此,康有為還強調,現代化是一場涉及各個領域的全面性變革,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方今(中國)累經外患之來,天下亦知舊法之敝,思變計圖存矣。然變其甲不變其乙,舉其一而遺其二,枝枝節節而為之,逐末偏端而舉之,無其本原,失其輔佐,牽連並敗,必至無功。”為了說明這一點,他區分了“變事”與“變法”兩個概念。“今天下之言變者,曰鐵路、曰礦務、學堂、曰商務,非不然也。然若是者,變事而已,非變法。”所謂變事,就是僅僅在經濟、技術層面進行變革,而變法則是有“規模”、有“條理”、有“綱領”、有“節目”、有“憲法”、有“章程”,“損益古今之宜、斟酌中外之善”的全面性變革。因此,“不變則已,若決欲變法,勢當全變。……本末並舉,首尾無缺,治具畢張,乃收成效。”[3]

梁啟超在他的《過渡時代論》一文中則把現代化理解為“過渡時代”所特有的現象。他認為,歐洲各國近200年來均處在過渡時代,英國算是其中“順流而渡”的國家,法國“亂流而渡”,德國、意大利和瑞士,則是“方舟聯隊而渡”,美國、匈牙利“攘臂憑河而渡”,東南歐小國門的內哥、塞爾維亞和希臘皆為“借風附帆而渡”。至於中國,過去一直處在“停頓時代”,“數千年來,常立於一定不易之域,寸地不進,跬步不移,未嘗知過渡之為何狀也。雖然,為五大洋驚濤駭浪之所沖擊,為19世紀狂飆飛沙之所驅突,於是窮古以來,祖宗遺傳深頑厚錮之根據地遂漸漸摧落失陷,而全國民族亦遂不得不經營慘淡,跋涉苦辛相率而就於過渡之道。故今日中國之現狀,實如駕一扁舟,初離海岸線,而放於中流”。在世界範圍的現代化大潮沖擊之下,中國也已經進入了過渡時代。梁啟超進一步指出,在這個過渡時代,有這樣幾件事有待國人去做:“語其大者,則民眾既憤獨夫民賊愚民專制之政,而未能組織新政體以代之,是政治上之過渡時代也;士子既鄙考據詞章庸惡陋劣之學,而未能開辟新學界以代之,是學問上之過渡時代也;社會既厭三綱壓抑虛文縟節之俗,而未能研究新道德以代之,是理想風俗上之過渡時代也。”[4]由此看來,梁啟超把政治制度、思想學術、社會風尚的變革,當成現代化過程中首先要完成的幾個重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