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聲 失人心者失天下

寫完《楚亡》以後,項羽為什麽失敗的問題一直盤旋在我的腦際,千頭萬緒,千言萬語,不知從哪裏說起。

項羽二十四歲隨同叔父項梁起兵會稽,成為楚軍副將。二十七歲在巨鹿全殲秦軍主力,主宰天下自封西楚霸王。二十八歲以三萬精兵擊潰五十六萬劉邦聯軍,達到軍事生涯的頂峰。三十一歲垓下戰敗,亡走烏江自殺身亡。他那短暫的一生,宛如流星劃過長空,輝煌炫目,轉瞬即逝。

司馬遷總結項羽的一生說,秦末群雄並起,爭奪天下的豪傑不可勝數。項羽沒有尺寸的封土領地,乘勢崛起於裏巷民間,不過三年時間,統領六國聯軍滅亡秦朝,號令天下分封王侯,被稱為“霸王”。地位雖然不長久,也是近代以來未曾有過的事情。不過,項羽背棄關中回到楚國,放逐義帝自立為王,當各國紛紛仿效而背叛他時,他卻怨恨不解,不也是自困自惱嗎?以功高自傲,行事逞一己的私見而不師法古人,一意以武力經營天下,自稱霸王之業。不過五年時間,國破家亡,身死東城,至死不覺悟、不反省、不自責,大錯啊!他宣稱“這是天要亡我,而不是用兵的罪過”,豈不荒謬![1]

在司馬遷的總結中,明確地指出了項羽之所以失敗的四個原因。一、背棄關中回到楚國,是說項羽不繼承秦國西都關中,而是自王梁楚東都彭城,犯了戰略地理的錯誤。二、放逐義帝自立為王,是說項羽不能妥善對待舊主楚懷王,引發以下克上的政治風潮,犯了政治倫理錯亂的錯誤。三、以功高勞厚自傲,行事逞一己的私見而不師法古人,是說項羽犯了固執己見、不向歷史學習的錯誤。四、一意以武力經營天下,自稱霸王之業,是說項羽犯了迷信武力而忽視政治的錯誤。

司馬遷的總結,寫於項羽敗亡百年以後,是歷史學家整理文獻、回顧往事的結論。在項羽敗亡五年以前,偉大的軍事家韓信曾經精辟地分析過項羽的為人行事,預測項羽將會由強轉弱,最終敗亡。韓信的分析和預測,見於他出任漢軍大將前向劉邦呈述的滅楚戰略方策——“漢中對”。在“漢中對”中,韓信陳述項羽必敗的原因說:“項羽雖然稱霸天下臣服諸侯,卻不據有關中而定都彭城,這是他的第一個失誤(戰略地理);項羽背棄懷王之約,以自己的好惡裂土封王,諸侯心中不服,這是他的第二個失誤(分配不公);項王將舊主懷王驅逐到江南,新封諸侯紛紛效仿,也都驅逐舊主,搶占肥美的土地,這是他的第三個失誤(政治倫理錯亂);項王所到之處,沒有不摧殘破滅的,百姓都怨恨,人民不親附,只不過迫於威勢,勉強服從而已,這是他的第四個失誤(迷信武力)[2]。

對照韓信和司馬遷對項羽敗亡原因的分析,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兩人的看法是完全一致的。

司馬遷是歷史學家,他從前後貫通的歷史視野,補充了項羽固執己見和不向歷史學習的錯誤,在《史記》的其他篇章中,他曾經多次批評項羽不采納範增的意見和不學習周秦成功的經驗,進一步做了具體的說明[3]。韓信是歷史的當事人,“漢中對”是韓信當面呈述給劉邦的滅楚方略,其中強調項羽背棄懷王之約分配不公的過失,是直接針對劉邦被分封到巴蜀漢中而言的,是站在劉邦的立場強調反楚的法理依據,未必是項羽的敗因。如果從總結歷史教訓的角度上看,鴻門宴沒有誅殺劉邦,大分封沒有對劉邦采取更為嚴厲的防範措施,比如將劉邦分封到巴蜀而不追加漢中,才是項羽敗於劉邦的原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司馬遷在總結了導致項羽敗亡的四大原因後說:在不過五年時間內,項羽國破家亡,身死東城,至死不覺悟、不反省、不自責,還宣稱“這是天要亡我,而不是用兵的罪過”,豈不荒謬!他通過批評項羽的謬誤,引出了天意的話題,委婉指出並非是天要亡你,而是另有原因。韓信則簡潔明確,他在指出導致項羽敗亡的四大原因後說:“從整體上來看,項王名義上是天下的霸主,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天下的人心,所以,他的優勢容易轉化為劣勢。”他睿智地闡述了自己的見解:失人心者失天下,人心的向背是命運轉化的決定性條件。

韓信上“漢中對”時,楚漢戰爭尚未爆發,項羽攜分封天下的威勢,手握重兵,坐鎮彭城,君臨天下,正處在西楚霸王的極盛峰巔。在這個時候,韓信為什麽會說項羽已經失去了天下的人心呢?這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實有所指,指的是項羽新安坑殺二十萬秦軍降卒,首先失去了秦國人心的事情。他在“漢中對”的後半段中明確指出:“二十萬將士,在新安被項王使詐坑殺,唯有章邯、司馬欣、董翳三人脫逃,秦人怨恨這三個人,痛入骨髓。如今,項王以威勢封三人為王,得不到秦人的擁護和愛戴”,換來的是秦人的背離和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