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垓下行

2007年8月,我追隨項羽足跡到垓下,行色匆匆。從徐州楚都出發,走曹村,過符離,下蘄縣,村村鎮鎮,都是歷史地名。到靈璧縣,訪虞姬墓,一步一步走進那段歷史[14]。

垓下在哪裏?古往今來,多說在安徽省靈璧縣東南。我去韋集鎮,在一望無際的淮北原野上,尋得一塊小小的石牌“垓下遺址”,由靈璧縣人民政府所立。石牌在路北,無聲無息,默默藏身於田地樹叢裏。路南開闊,平地中有連綿突起的土丘,傳說是垓下之戰死難將士的埋骨冢。小河中摸魚的農夫對我說道:“進去過,是古墓,磚石砌成的,有壁畫。”想來,當是東漢墓。

於是去固鎮縣,剛剛得到消息說,在濠城鎮垓下村發掘出古城,可能是垓下城遺址。垓下村在沱河南,古城遺址毗鄰沱河,四面圍有夯土城墻,城門四開,引沱河水環繞作護城濠,是一處淮河平原上難得的完整古城址。古城堆積的文化,從石器時代到戰國、秦漢,至今依然保留著封閉聚居的村落形態。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說,垓下城在洨水南。沱河應當就是古代的洨水,打開隨身攜帶的《水經注圖》對比,紙上實物,田野書齋,一種物我契合的歡愉,由河水浸潤而來,由城址生發開去,穿透紙背,踅入心來。

據當地耆老講,抗戰前南城門還在。我等依依穿行古城,到村南口,城墻高處樹蔭中,立有石碑一座,“垓下城遺址—安徽省人民政府1986年7月3日公布”,誠然信哉![15]

固鎮縣與靈璧縣本是一個縣,後來分開[16]。沱河是兩縣的界河,北岸是靈璧,南岸是固鎮,靈璧的韋集鎮與固鎮的濠城鎮隔河相望,周圍是一望無際的淮北平原,千年的古戰場。以今度古,20世紀40年代淮海戰役在這一地區展開,30年代的台兒莊戰役也拉鋸在這一帶。古往今來,數十萬大軍的決戰,都要有廣闊的戰場擺開軍隊,戰事的展開也一定在多處進行。連綿不斷的戰役,到了古代史家惜墨如金的筆下,常常成了語焉不詳的套話。文言文無法展開詳情細節的局限,現代的治史者一定要深思。

靈璧垓下垓下在哪裏?古往今來,多說在安徽省靈璧縣東南。我去韋集鎮,在一望無際的淮北原野上,尋得遺址所在。平地開闊,有連綿突起的土丘,傳說是垓下之戰死難將士的埋骨冢。小河中摸魚的農夫對我說道:“進去過,是古墓,磚石砌成的,有壁畫。”想來,當是東漢墓。

垓下城去固鎮縣,剛剛得到消息說,在濠城鎮垓下村發掘出古城,可能是垓下城遺址。垓下村在沱河南,古城遺址毗鄰沱河,四面圍有夯土城墻,城門四開,引沱河水環繞作護城濠,是一處淮河平原上難得的完整古城址。依依穿行古城,南口城墻高處樹蔭中,立有“垓下城遺址”石碑,誠然信哉!

陰陵陳鐸祠漢代陰陵城遺址在定遠縣古城集村,村中有古建廢墟陳鐸祠,別名霸王祠。傳說當年項王逃亡到這裏,為陰陵農夫陳鐸所欺,誤入大澤,被灌嬰追及,陳鐸後來受劉邦封賞,修建祠堂流傳至今。

遙想當年,四面楚歌之夜,項王別離虞姬,統領八百騎士潰圍南走,應當出垓下南門。於是我等一行,驅車出南門尾隨歷史而去,過澮水穿越五河縣,直趨淮河。淮河水勢浩蕩,舟行船往,想項羽當年,渡淮後僅剩百余騎,消失的七百名騎士,究竟是死於突圍的戰鬥?抑或葬身淮河波濤中?……

淮南是另一番景象,河道水田池塘,稻米竹葉蓮香,南北中國的氣候分野,東部的分界線就在淮河。進入鳳陽縣,朱元璋的故鄉,匆匆不敢停留,直奔定遠縣而去。一路上,地勢漸漸低下,緩緩向東南展開。在車上回想往事,項羽隨同項梁率領八千江東子弟渡江挺進淮北,匯集各路英雄豪傑,浩浩蕩蕩往高處走。不過八年時間,又統領八百殘部渡淮河回歸江東,一路損兵折將,如水往低處流。何等不同的境況,何等不同的心境,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形,也與中國歷史征服的趨勢同一走向?

到了定遠縣,秦漢的陰陵和東城,縣城都在境內,項羽生命最後的時光,都揮灑在這一帶的山山水水。紮紮實實住下來,又讀文獻,再查地圖,文管所的朋友,一早就來催行。出縣城,走西卅店,經太康鎮,北上進入靠山鄉。昨夜風雨,今日道路泥濘,棄車步行到古城集村,尋得漢代的陰陵故城。

古城集村地勢高敞,如同垓下城一樣,如今也是一孤立的自然村落,有城墻遺留,護城河舊道,1991年8月定遠縣人民政府在村口立有石碑“陰陵城遺址”。村中有古建廢墟陳鐸祠,別名霸王祠。傳說當年項王逃亡到這裏,為陰陵農夫陳鐸所欺,誤入大澤,被灌嬰追及,陳鐸後來受劉邦封賞,修建祠堂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