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侯公說項羽(第2/3頁)

侯公平靜地說:“大王究竟是希望太公歸來,還是不希望太公歸來,如果希望太公歸來,怎麽能輕易回絕請纓之人?從前平原君出使楚國,毛遂自薦請行,為眾人所嘲笑,不為平原君看好。結果呢,毛先生脫穎而出,廷斥楚王,歃血定合縱抗秦之盟,平原君從此不敢輕言相人識士[7]。如果只是以貌取人,請問大王用將為何不用陳平而用韓信,運籌為何不用張蒼而用張良?”

劉邦一時語塞,盯著侯生看了好久,轉過身來說道:“先生坐,願聞其詳。”

…………

侯公受漢王之命,整飭馬車十乘,騎兵百余人,前往楚軍大營請求謁見項王。項王不想見,項伯勸道:“既然來了,見見也無妨。”項王同意了。

侯生見了項王說:“臣下聽說漢王的父親太公是大王的俘虜,作為制勝漢王的籌碼之一,臣下為大王慶賀。不久前,漢王遣使請求歸還太公,大王不但拒絕了,還揚言不惜烹煮太公,作為失義於天下的過失之一,臣下甚為大王所不取。”

項王當即火起,瞋目怒斥侯生道:“又來花言巧語。我與劉邦征戰角逐,捕獲他的父親,不管如何處置,都心安理得。再要放言胡謅,我連你也一並煮了。”

侯公平靜地回答道:“臣下是江湖上的過客,眼下雖然以漢使的身份謁見大王,本意是為楚漢雙方,更為天下著想。請大王聽完臣下的陳述,假若有可取之處,請參考使用,假若沒有可取之處,大王將臣下與太公一起煮了也不算晚。”

項王道:“快說。”

侯生道:“大王以為,漢王真是想得到太公,還是不想得到太公?”

項王道:“話從哪裏講起?”

侯生道:“大王曾經將太公置於刀俎上,漢王回答說,一定要煮太公,請分我一杯羹。彭城之戰,漢王幾乎被大王擒獲,漢王與兒子女兒同車逃亡,幾次推墜二子而不顧。這些事情說明了什麽呢?說明漢王是志在天下,無以為親。也就是一門心思在於奪取天下,絲毫不將親情放在心上。對漢王這樣的人,大王以父母、妻子為人質要挾,怕是得不到任何益處的。而漢王呢,他數次派遣使者前來,並不是真的想要得到太公,而是想要以此置大王於無德無義的絕境,以此為口實糾結諸侯各國共同攻擊大王。”

項王怒氣稍息,徐徐問道:“果真如此?”

侯生答道:“在下請大王回想,大王分封漢王於巴蜀漢中,漢王若無其事一般;到了南鄭,就高調指斥大王的罪惡,宣稱大王‘負懷王之約背信天下,將先攻入關中的我貶徙到荒僻之地’。義帝遇難於江上,漢王宛若不知道一樣;到了東進擴張時,就高調指斥大王的罪惡,宣稱大王‘弑君而背信天下,願與各國共舉兵’。大王揚言欲烹煮太公,漢王也宛若無事一般;他是故技重演,打算等到太公一死,馬上傳檄天下,宣稱大王的罪惡‘殺吾父,無情無義,請與天下共討之’。

“因此之故,臣下以為大王應當避開漢王設置的陷阱,釋放太公等人質而積極參與和議。如此一來,漢王君臣理屈語塞,內逼於親,外逼於名,必定不敢再失信攻楚而構禍於天下。如此一來,大王理直氣壯,內有施仁義之情,外有和天下之義,於是遣使布告諸侯,‘天下苦於楚漢相爭久矣,致使蒼生苦難,民不聊生。漢國的土地,寡人毫無野心,漢國的財富,寡人毫無貪求,寡人曾經與漢王約為兄弟,如今眷念舊情歸還他的親人,以此曉示天下,寡人為了黎民休養,百姓生息,願意劃界休戰,化刀劍為玉帛,和平久安。’”

項王聽得入神,點頭說道:“好,我聽先生的。請先生回去告知漢王,訂約罷兵,寡人歸還彭城以後,再送還太公。”

侯生道:“這樣怕不妥當。智者貴在迅速決定,勇者貴在堅決實行;迅速決定就不會錯失良機,堅決實行就不會留下遺憾。王陵本是楚國的驍將,歸附了劉邦。大王為了召回王陵,曾經拘留了他的母親,他的母親在楚營伏劍自殺,讓天下哀傷她的死亡,傳頌她的節義,促使王陵從此死心塌地跟隨劉邦而無二心。如今太公久被拘留,苦苦望歸,他聽說使者來了又去,而大王始終沒有釋放的心意,難免抑郁糾結,一旦仿效王陵的母親自殺引決,大王將會追悔不及啊。”

一直沒有說話的項伯,此時插話道:“王陵的母親自殺,我至今不安。太公年事已高,難免有三長兩短,果真有事,於人不義,於國不祥,望大王考慮侯生的建議。”

侯生受到鼓勵,進而說道:“如今大王糧食匱乏,將士疲敝,難以繼續與堅守的漢軍久久對峙。在下聽說,韓信的大軍,已經休整完畢,乘勝的勁旅,即將南下西進,到了那時候,大王即使想解甲東歸,恐怕就很難了。在下希望大王抓住時機,順勢利用漢王求和的機會,馬上釋放太公,與漢王訂立合約,以鴻溝為界,西為漢,東為楚,中分天下。大王引軍東歸,登壇祭祀天地祖宗,建東帝的名號,鎮撫東方的諸侯,然後休養士卒,存貯糧食,等待天下的變化。漢王已經老了,也厭倦了征戰,已經沒有更多的欲求,一定會世世代代作西方的藩籬,侍奉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