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侯公說項羽

蒯通說韓信,不但文辭動人,而且理喻深刻。有人評價說,其觀察之精密,其分析之透徹,其瞻矚之高遠,其定策之卓越,實鮮有人能與之比儔。特別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絕妙比喻,極盡人情之所難言,不愧為後戰國時代縱橫家之千古名文。

不過,也有人批評說,假使韓信接受了蒯通的意見,保持中立而再次分割天下,已經持續了多年的戰爭怕是遙遙無期,難以終結。蒯通這種人,無視天下興亡的大節,只審視一時的利害,終究不過是搖唇鼓舌、擾動天下的辯士而已[5]。

事後想來,如果韓信接受了蒯通的建議,他個人的命運肯定不會像後來那樣悲慘,至於歷史的大勢會走向哪裏,倒是值得思量,也考驗人的智慧,也許是一個可以發掘的課題,願有心者留意。

由於韓信拒絕中立,歷史的動向按慣性運轉下去,又引來新的英雄人物登上歷史舞台。

漢四年八月,劉邦派遣陸賈前往項羽軍中,交涉議和休戰,希望項羽送還長期被扣留在楚軍中作人質的太公和呂雉等親人。

陸賈是楚國人,著名的辯士,不離劉邦左右的親信,自酈食其死後,他成為劉邦手下第一說客,常常奉命出使諸侯各國,以其能言善辯、巧於應對的非凡才幹,獲得外交的累累功績。不過,因為使命過於艱難,陸賈的這次交涉失敗了,項羽拒絕議和休戰,也拒絕歸還太公、呂雉等人質。

就在這個時候,一位被稱作侯公的人物登上了歷史舞台,出色地完成了陸賈未能完成的使命。《史記·項羽本紀》說陸賈出使失敗後,“漢王復使侯公往說項王,項王乃與漢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項王許之,即歸漢王父母妻子。軍皆呼萬歲”。

這句話說,漢王劉邦再次派遣侯公出使楚國,侯公勸說項羽與劉邦簽訂休戰議和的條約,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鴻溝以西劃歸漢,鴻溝以東劃歸楚。項羽同意了,於是歸還了扣押在軍中的劉邦親屬。兩軍將士,歡慶議和成功,高呼萬歲。

鴻溝劉邦、項羽議和,以鴻溝為界兩分天下,鴻溝以西屬漢,鴻溝以東屬楚。鴻溝引黃河水口多次變遷,今鴻溝故址界牌,豎立在廣武澗東霸王城邊。

議和成功後,劉邦封侯公為平國君,彰顯他的功績。據史書上說,凱旋而歸的侯公並未接受劉邦的封賞,他從此隱身不再出現,消失於人們的視線,退出歷史舞台,宛若倏忽飄過天空的一道雲彩,不知從何處來,又不知去向了何處,神秘而不可思議。

我讀史書到這裏,每每心生感慨。歷史記載,不過點點滴滴,歷史事實,真是汪洋大海,掛一漏萬之間,留下了有垠無邊的探索空間。空間如何填補,既靠新史料的發現,也要靠新視角的推想,更有藝術的構思和想象,常常帶來意想不到的功效,不時使人心生疑慮:史學和文學,藝術和科學,誰更近於真實?

偉大的蘇東坡,有感於侯生說項羽的詳情失載於史書,曾經撰寫《代侯公說項羽辭》一文,縱橫馳騁想象,敘述有節有度,堪稱補史的名文。明代文豪王世貞著有《短長說》上下篇,假托據地下出土的簡牘整理而成,其中有侯生說項羽的內容,也是文辭古樸,匠心獨運。我讀二位先賢,仍有意猶未盡之感,於是活用兩篇侯公說項羽辭[6],再次復活侯公說項羽如下:

漢王四年,楚漢兩軍對峙於廣武澗一帶,曠日持久,不能決定勝負。劉邦派遣辯士陸賈出使楚軍大營,遊說項羽休戰議和,歸還太公、呂雉等人質,項羽拒絕接受,陸賈失敗而歸。劉邦多日心情不悅,左右不知如何是好。

這時候,有客自稱侯生,五短身材,相貌平常,身著布衣,請求謁見劉邦,說是有說服項羽的妙計。劉邦命令將侯生帶進來。

侯生見了劉邦說:“太公不幸被項王扣留,至今已有三年之久,日日加重著大王的夙夜之憂。在下聽說,主上的憂慮,是臣下的恥辱,主上受辱,臣下當死。臣下願意分擔大王的憂慮,以死清除大王蒙受的恥辱。”

劉邦答道:“太公被項羽拘辱,是我日夜痛心疾首的事情,可是又有什麽辦法呢?”

侯生說:“在下雖然不才,願意借用大王馬車一輛,騎士數十人,清晨馳往楚營,傍晚與太公同車而還,不知行不行?”

劉邦一聽,當即火冒三丈,開口罵道:“臭儒生,又來胡說八道。你看陸賈,他是名聞天下的辯士,奉命出使。結果呢,智窮辭塞,抱頭鼠竄,好容易保住小命一條,卻留下一副狼狽相。看你這副模樣,嘴皮子扯得輕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