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陳下之戰[8]

楚漢議和成功以後,項羽遵照合約,領軍向東撤退。劉邦也準備罷兵回到關中。

這時候,張良和陳平勸諫劉邦說:“如今漢國已經擁有天下的大半,諸侯各國也大多歸附了漢國,而楚國方面呢,糧食匱乏,將士疲勞厭戰,這正是天亡楚國的時機。如果不依從上天所賜的機運順而取之,難免落入‘養虎自遺患’的背運。”

劉邦想了想,馬上同意了。

漢五年十月,漢軍撕毀停戰協定,突然對撤退中的楚軍展開攻擊,楚軍倉皇應戰,且戰且退。

漢軍毀約開戰,事前經過精心的策劃。由漢軍統帥部精心策劃的這個計劃,基本意圖是四面合圍,聚殲項羽軍於撤退途中。首先,劉邦親自統領漢軍主力從滎陽出發,由西而東尾隨項羽軍開啟攻擊,迫使項羽軍不得不且戰且向東撤退。其次,彭越軍由東郡一帶南下,由南而北攻擊退卻途中的楚軍,截斷項羽走三川東海大道回歸彭城的退路。進而,韓信軍由薛郡、城陽郡一帶南下,由東、北兩個方向攻取楚國首都彭城地區,端掉項羽回歸的老巢。與此同時,將軍劉賈協助新封的淮南王英布回到九江故國,攻取壽春,由南向北推進,堵截項羽南下的退路,力求在淮北地區全殲楚軍。

東撤的項羽軍,原本打算沿三川東海大道,由滎陽經過大梁、開封、陳留、睢陽一線,回到楚國首都彭城。由於突然受到漢軍的尾隨攻擊,不得不倉皇應戰,撤退到開封、陳留一帶,東去的道路受到彭越軍的騷擾阻擊,又得知韓信軍出動,進入彭城地區的消息,被迫改道南下,沿鴻溝直奔陳縣(現河南淮陽)而去。

陳縣曾經是楚國的都城,是楚軍的重要戰略基地,陳縣及其所在的陳郡地區,長期由楚將利幾領重兵鎮守,較少受到戰火的席卷,是楚國相對安定的地區。陳郡南面依托共的臨江國和周殷控制的九江郡地區,西面緊鄰彭城所在的泗水郡,進可攻,退可守,對於敗退中的項羽來說,不失為良好的選擇。

項羽軍進入陳縣以後,停止了撤退,派遣大將鐘離昧在陳縣北面的固陵(現河南淮陽北)屯軍設防,以陳縣為依托,迅速建立起有縱深的雙重防線,迎擊劉邦軍的攻擊。

緊緊尾隨項羽的劉邦軍,追擊到固陵時,遭遇鐘離昧軍的阻擊,受挫不能前進,被迫駐軍陽夏(現河南太康),與楚軍對峙。劉邦派遣使者召集彭越和韓信,要他們迅速領軍前來,約定日期,會師固陵,打算一舉全殲楚軍。然而,出乎劉邦的意料,到了指定日期,彭越和韓信的軍隊都沒有到來。

項羽察覺到漢軍方面不協調的動向,集結兵力,在固陵城下對單獨行動、孤軍深入的劉邦軍展開攻擊。漢軍大敗,退入陽夏城中堅壁固守。

這個時候,劉邦再一次明白自己無法單獨與項羽對決,他深感無奈,問計於張良說,如何才能促使韓信和彭越領軍前來會戰?

張良回答道:“擊破楚軍,已經是眼前的事情,對於諸侯各國來說,他們各自關心自己的利益,因為戰後應得的領地沒有得到大王明確的承諾,自然不願意領軍前來。大王如果能夠與諸侯各國共有天下,均分領地,他們立刻就會前來。”

張良進而具體地分析道:“齊王韓信的冊立,出於要挾自請,並非大王的本意,韓信心中也存疑不安。彭越平定了魏國地區,大王因為魏王魏豹在的緣故,拜任彭越為魏國相國。如今魏豹已經死去,彭越自然期待能夠成為魏王,大王遲遲未能做出決斷。這就是二人沒有領軍前來會戰的原因。

“就眼前的局勢而言,希望大王能夠將睢陽(今河南商丘)以北直到谷城(今山東平陰縣)的土地劃歸魏國,拜封彭越為魏王;將從陳縣以東一直到東海的土地劃歸齊王韓信,滿足他希望領有自己故鄉的欲望。如果大王能夠割舍這兩片土地給這二人,使他們為自己的利益而奮戰,楚軍立即可以被擊破。”

劉邦接受了張良的建議,馬上派遣使者,按照上述條件與彭越和韓信協商。果不其然,彭越和韓信馬上答應立即出兵,參加會戰。

韓信命令曹參鎮守齊國,以已經累次深入楚國境內作戰的灌嬰騎兵軍團為先鋒,大舉南下,突破楚軍防線,接連攻占薛縣、沛縣、留縣,一舉攻克楚國首都彭城。防守彭城的楚軍大將、項羽的侄子柱國項它兵敗被俘。攻克彭城以後,韓信軍乘勝西進,一路攻克蕭縣、相縣(今安徽濉溪西北)、酂縣(今河南永城)、譙縣(今安徽亳縣)、苦縣(今河南鹿邑)等地,勢如破竹,步步向陳縣靠攏,很快就與劉邦軍在陳縣附近會師。與此同時,彭越軍也迅速南下,進入陳縣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