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垓下之戰

垓下古戰場,在今安徽省固鎮縣和靈璧縣之間的淮北原野上。

漢五年(前202)十二月,由陳縣撤退到這裏的項羽,決定傾其全力,與劉邦作最後的決戰。經過長達五年的消耗戰,項羽喪失了大部分國土,失去了幾乎所有的盟國,境況日益惡化。經過短暫的休整和補充,集結在項羽手下的楚軍,仍然有十萬之眾,楚軍最精銳的核心力量,跟隨項梁、項羽渡江北上的江東子弟兵依然健在。

在項羽的統領下,楚軍始終旗鼓整齊,軍紀嚴明,保持著強大的戰鬥力。楚軍將士,視項羽為軍神,項王在,楚軍軍威在。項王擊鼓,楚軍奮勇進擊,項王鳴金,楚軍從容收兵,只要項王的大旗不動,楚軍磐石不移。八年以來,在項王的統領之下,楚軍速戰速決,百戰百勝,多次以少勝多,全殲秦軍於巨鹿,大敗漢軍於彭城,在大規模的野戰中,從來所向無敵。

自從彭城之戰以來,劉邦始終回避與項羽決戰,用堅壁固守的方式消磨楚軍,用後方騷擾和開辟側面戰場的方式分散楚軍,一直使項羽疲於奔命,不能堂堂正正地在野戰中交戰一場。如今,撤退中的項羽選擇了一望無際的垓下平野,以沱河南岸的垓下城為據點[9],分軍布局,擺開決戰的陣勢,迫使劉邦軍不得不前來應戰。

在不利中撤退到垓下的項羽,得到漢與諸侯聯軍從各個方向逼近垓下的消息後,心中的陰霾一掃而空,他心中的激情再一次燃起,他期待已久的決戰終於到來了。項羽眺望陽光下的曠野,凝視飄揚的戰旗,耳中似乎已經聽到千軍萬馬的呼喊,恍惚中他似乎已經看到,命運之神再一次降臨,楚軍將獲得又一次堪比巨鹿和彭城的大捷。

最先出現在項羽視野中的敵軍,是韓信所統領的齊國軍團。齊國距離楚國最近,此時的韓信軍,已經占領了楚國首都彭城,三十萬大軍,一部沿泗水南下,大部渡過濉水,從東、北兩個方向壓迫過來,將楚軍東去進入東海郡的線路截斷。由陳縣方向尾隨而來的劉邦軍,與渡淮北上的英布、劉賈軍會合,從西、南兩個方向包抄而來,也是近三十萬大軍,力圖與韓信軍相會合圍。

彭城之戰,劉邦慘敗吃足了苦頭,從此不敢再與項羽正面對決,得到彭越的支援,在忍耐堅守中苦熬了五年,終於在韓信開辟北方戰場的輝煌勝利中迎來了轉機,取得了戰事的主導權。不過,追擊項羽到固陵,孤軍稍一突出,馬上遭到項羽的沉重打擊,不得不以重大讓步換取韓信和彭越的軍事支援,教訓可謂是刻骨銘心。

劉邦善於總結經驗,修正錯誤,經過彭城之戰,他自知沒有能力指揮數十萬大軍展開野戰。他有自知之明,明白自己不能與項羽單獨力鬥。劉邦有識人之明,盡管他對已經尾大不掉的韓信不放心,他還是清清楚楚地懂得,與項羽的決戰,只能交由韓信指揮。垓下之戰前,劉邦主動隱忍退讓,退居二線,將漢與諸侯各國聯軍的指揮權,交與韓信,他的心思,更多地放在戰後諸種事宜的處置上。

韓信自加入劉邦軍以來,如霧豹出山,風鵬騰空,滅三秦,取西魏,下趙降燕,征服齊國,所建的奇功可以用一句話道來:一手打下了半個天下。不過,對於躊躇滿志、獨步天下的韓信來說,沒有與項王正面交過手,始終是一種遺憾。當他從劉邦手中接過聯軍的指揮權時,他只是平靜地想到,完滿將如何實現?

韓信在項羽身邊多年,對於項羽的為人用事,特別是項羽的帶兵作戰之道,不但做過深入細致的觀察,而且做過理性的得失分析,第一次面見劉邦時有名的“漢中對”,從事後的結果來看,無不一一中的。不過,這一次畢竟不同。這一次是項羽與自己的直接對決,不但是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後一次。

這一次對決,時間、地點已經由項羽選定,對決的方式也只能是項羽最擅長的野戰,這是對韓信不利的地方。不過,此時的楚國,已是江河日下,此時的項羽,畢竟是困獸猶鬥,六十萬對十萬的兵力,在劉邦手裏可能變成混亂的劣勢,在韓信手裏,則是多多益善。一貫示弱出強、以奇兵取勝的韓信,經過周密地偵查、慎重地思慮以後,決定堂堂正正地接受項羽的挑戰,以硬碰硬,雙方選定時日,在垓下平野上擺開陣勢決戰。

決戰之日,在韓信的統一部署之下,六十萬聯軍擺成三重縱深的六軍陣。第一道軍陣三十萬人馬,分為前、左、右三軍:前軍十萬,由韓信親自統領,居中突出在前,直接面對楚軍;左軍十萬,由韓信的部將孔熙統領;右軍十萬,由韓信的另一員部將陳賀統領。左右兩軍都退後布置在中軍兩側,作側翼支援,也用來防衛楚軍的兩翼突襲。第二道軍陣十萬人馬,由劉邦親自統領,作中軍部署在前軍後的縱深處,作第一道軍陣的依托和支援。第三道軍陣二十萬人馬,分為左後軍和右後軍兩部,左後軍十萬,由劉邦的部將周勃統領;右後軍十萬,由巨鹿之戰的名將柴武統領。左後軍和右後軍退後部署在中軍的兩側,用作總預備軍,也用來防止楚軍騎兵的背後襲擊[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