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張良反對分封六國後人(第2/2頁)

劉邦答道:“不能。”

張良又放下一根筷子說:“這是不可以分封的第四條理由。周滅商以後,廢棄兵車,改為乘車,倒置幹戈,用虎皮蒙蓋,以此向天下宣示不再用兵打仗。眼下大王能夠偃武修文,不再用兵打仗嗎?”

劉邦答道:“不能。”

張良又放下一根筷子說:“這是不可以分封的第五條理由。周武王將戰馬放在華山的南面休息,用來宣示不再使用。眼下大王能夠讓戰馬休息不再使用嗎?”

劉邦答道:“不能。”

於是張良又放下一根筷子說:“這是不可以分封的第六條理由。周武王將挽牛放在桃林寨的北面休息,用來宣示不再運送糧草輜重。眼下大王能夠讓挽牛休息不再搬運嗎?”

劉邦答道:“不能。”

張良再放下一根筷子說:“這是不可以分封的第七條理由。”

話說到這裏,張良語氣轉緩,繼續說道:“當今天下的遊士們,與自己的親人離散,拋棄祖上的墳墓,遠離鄉裏故舊,前來跟隨大王,日夜向往的,無非是要得到一塊封賞之地而已。如果復興六國,分封韓、魏、燕、趙、齊、楚的王室後裔為王,天下的遊士們將回歸故鄉,效力於故國君王,與親人團聚,與故舊相依,守護祖先的墳塋而安土重居。如此一來,大王還能與誰一道奪取天下?這是不可以分封的第八條理由。”

於是張良再放下一根筷子,然後將手中剩余的筷子一起放在八根筷子的那邊,提高了語調說道:“如今的天下,唯有楚國最為強大,如果六國再次屈服追隨楚國,大王如何可以使喚得動他們?所以說,如果采用分封六國後人的建策,大王的事業定將煙消雲散。”

從張良開始說話起,劉邦就一動不動地專注傾聽,神情由驚詫而憤懣,除了口中含糊不清地吐出七八個“不能”以外,驚詫得幾乎說不出話來。

待到張良停了下來,劉邦宛若從夢中驚醒,一口將尚未嚼爛下咽的食物吐了出來,高聲罵道:“臭儒生,幾乎壞了老子的大事。”

省悟了的劉邦,馬上下令銷毀已經制作好的印章綬帶,撤銷分封六國王室後裔的計劃。

我讀史書到這裏,不禁有所感嘆。酈食其出身貧民,是狂生策士,他主張恢復六國,分封六國後人,重建六國王政,出於唯利是圖、縱橫捭闔的謀略,不難理解。然而,張良是貴族中的貴族,在他的身上,處處顯現古來貴族社會的遺風,在他的血液裏,積澱著古來貴族世家的血統。而正是張良,堅決地反對恢復六國王政,明確地拒絕貴族社會的復興,他的思慮,毫無疑問出於對時局的準確把握,對取勝的周密算計,不過,在這些現實的考量之外,我還感受到一種脫出自我的超越。

回想韓國滅亡以後,張良一心要為韓國報仇,不惜散盡家產。刺殺秦始皇失敗,他接受了黃石公書,恍然開啟了智者的天聰。秦末亂起,他在投奔楚王的路上遇見劉邦,豁然有人世間找到歸宿之感。他追隨韓王成恢復韓國,始終打不開局面。他又回到劉邦軍中,處處如魚得水……可以想象得到,曲折的經歷、冷酷的現實,已經使他認識到滅國不可再興,絕世不可重繼,古來的貴族社會已經如落花隨流水永遠地逝去了。他的聰慧,他的天聽,已經使他預感到新的平民社會的到來,而劉邦就是這個新社會的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