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張耳來歸

漢二年十月,身在廢丘的劉邦,隆重迎接兩位舊友的到來,一位是常山王張耳,另一位是韓申徒張良。

張耳是項羽所封的十九王之一,自田榮起兵反楚以來,一直遭受陳馀和齊國聯軍的攻擊,如今兵敗,前來投靠舊友。

張耳與劉邦的交情,可以一直追溯到戰國末年,那時候,張耳是名滿天下的國俠、魏國的外黃縣令、黑白兩道通吃的名流。而劉邦呢,他是浪蕩豐邑故裏的鄉俠,視張耳為偶像,曾經多次前往外黃張府請謁追隨,奉張耳為大哥。

劉邦和張耳間的遊俠交誼,因為秦始皇統一天下而中斷。張耳被秦政府通緝,逃亡到陳縣潛伏,劉邦浪子回頭,歸順體制作了秦王朝的泗水亭長[4]。秦末亂起,張耳投身陳勝義軍,活躍於趙國地區,先後出任趙王武臣和趙王趙歇的丞相。巨鹿之戰後,統領趙軍主力隨同項羽征戰入關,與先前進入關中的劉邦久別重逢。

秦統一天下,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項羽軍進入關中,在漢元年(前206),十五年後再相見時,劉邦已經年過半百,五十有一,張耳比劉邦年長,怕是已經年近六十了。關於二人在關中的這次久別重逢,史書沒有只言片語提及,我們只能根據二人終生關系親密,進而結成兒女親家的事情合理推想,當是何等一種感動的場面。

張耳兵敗,不得不棄國逃亡時,面臨兩種選擇,一是東去投奔項羽,因為自己是項羽所封,求助於西楚霸王是理所當然;另一條路是西去投奔劉邦,看重的是個人之間的生死交情。張耳曾經猶豫不決,部下甘公善觀天象預測未來,他勸諫說:“漢王進入關中時,五星聚集於東井。東井是秦的分野,應了先入關中王秦的約定。眼下西楚雖然強大,未來的天下必定歸屬於漢。”張耳聽從了甘公的意見,決定帶領殘部西入關中投靠劉邦。

張耳來到劉邦身邊時,正是韓信圍攻廢丘不下,劉邦正在考慮新的戰略部署的時候。張耳的到來,使劉邦大為高興,喜上加喜的是,就在這個時候,張良也從楚國脫逃,抄小道來到了廢丘。此時此刻的劉邦,久久地沉浸在喜悅當中,這種喜悅,不僅有舊友再次重逢的歡情,也有人望所歸的滿足,更有因為二人的加入而推動局勢大步發展的期待。

攻占關中後,劉邦急於東進與項羽爭奪天下。漢軍出關中,首當其沖的是河南王申陽,東進的大道——山川道幾乎都在河南國境內。申陽本是趙國的將領,巨鹿之戰後,項羽統領諸國聯軍與章邯所統領的秦軍在安陽一帶拉鋸對峙,申陽統領趙軍別部由孟津強行渡過黃河,攻占了洛陽和新安之間的河南縣(現洛陽西),切斷了章邯軍走山川道與關中地區聯系的唯一通道,完成了對於章邯軍的戰略包圍,迫使章邯投降。項羽論功行賞分封天下,用河南所在的三川郡酬勞申陽,封他為河南王[5]。

張耳多年出任趙國丞相,是項羽所統領的聯軍中趙軍的主帥,申陽是他的舊部。張耳的到來,使劉邦獲得了奪取河南國的新籌碼。劉邦隆重迎接張耳,以王者之禮相待,承諾一定幫助張耳回歸故國,重振山河。與此相應,劉邦得到張耳的協力,統領漢軍大出函谷關抵達陜縣(現河南三門峽市),軍事壓力和外交勸降雙管齊下,迫使申陽歸服,順利地打破了項羽在黃河南岸的第一道防線。

打通河南以後,漢軍逼近項羽在黃河南岸的第二道防線,攻擊目標指向了領有潁川地區的韓國,項羽新封的韓王鄭昌正坐鎮陽城(現河南登封東南),舉國阻止漢軍東進。

張良出身韓國貴族,多年出任韓王韓成的申徒,他的到來,不僅使劉邦重新得到了須臾缺少不得的軍師,而且為解決鄭昌韓國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經過張良的策劃,劉邦任命韓襄王的庶孫韓信為前部,對鄭昌韓國展開軍事進攻。這位韓信,後來被劉邦封為韓王,因為名字與漢軍大將韓信相同,史書上為區別起見,往往稱他為韓王信。

韓王信是張良輔佐韓王韓成攻略韓國時找到的,身材高大,武勇有力,被任命為韓軍將領,後來同張良一道統領韓軍隨同劉邦攻入關中。劉邦被封為漢王去漢中就國時,韓王信沒有隨同韓王韓成東去,而是繼續跟隨劉邦去了漢中,成了漢軍的一員將領。為了有利於擊敗鄭昌,張良建議劉邦任命韓王信為將,重新組織韓軍,用恢復故國的大義名分展開軍事行動。果然,韓王信進軍順利,迅速攻下十幾座城池。申陽歸順後,劉邦親自統領漢軍主力抵達河南,支援韓王信對陽城展開猛攻,鄭昌被迫投降。

漢二年十一月,劉邦廢除了河南國,改為河南郡,直屬於漢。他又封韓信為韓王,領有潁川地區,繼續統領韓軍隨同作戰。完滿地解決了河南國和韓國的問題,突破了項羽在黃河南岸所設置的兩道防線後,劉邦回到了關中,開始致力於關中根據地的鞏固和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