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韓王鄭昌(第2/2頁)

韓王韓成,本是韓國公子,為項梁所立,項梁敗死定陶時,逃到彭城投靠楚懷王,後受懷王之命,與司徒張良一道,前往舊韓國的潁川地區,組建軍隊,攻城略地,結果是敗多勝少,了無功績可言。劉邦軍西進進入潁川後,幫助韓成攻占了一些城池,劉邦軍繼續南下西進,往南陽武關方向開拔後,張良隨同劉邦而去,韓成留在潁川,繼續作復興韓國的努力,仍然是打不開局面,沒有可以稱道的結果。項羽分封天下,基本原則是論軍功行賞,特別是北上救趙和入關滅秦,更是兩大硬指標,韓成沒有拿得上台面的軍功,雖然因襲舊封保留了韓王的稱號,卻完全不被項羽所尊重,領土也為項羽所覬覦。漢元年四月,項羽與各諸侯王離開關中回到封地就國,韓成被項羽帶到彭城,剝奪了王號,更封為壤侯,不久被殺害。

韓王韓成被廢殺以後,潁川郡被項羽吞並,韓國失國。劉邦攻占關中,虎視眈眈,意在吞並關東,形勢與戰國後期秦國東進擴張的局面類似,舊屬韓國的三川和潁川地區首當其沖,成了漢必攻、楚必守的戰略要地。三川地區,楚國方面已經有了河南王申陽的第一道防線。對於成為第二道防線的潁川地區,楚國方面為了爭取民心,作了恢復韓國的決定,項羽任命鄭昌為韓王,也是君臣間經過一番深思熟慮的。

鄭昌其人,本是秦會稽郡府所在地吳縣(今江蘇蘇州)的縣令。秦朝末年,項梁因為殺人犯罪,帶著侄子項羽從故鄉下相(今江蘇宿遷)逃往會稽,居住在吳縣,與鄭昌有了交往。二世元年九月,項梁與項羽殺秦會稽郡守起兵響應陳勝起義,得到鄭昌的支持。從此以後,鄭昌帶領吳縣軍吏一直跟隨項梁,項梁死後,鄭昌又歸屬項羽,始終是項氏楚軍的重要部將,深得項羽的信任。

封鄭昌為韓王,除了項羽信任鄭昌,以王位酬謝他的從起之功外,或許還有另外一個因素,鄭昌可能是出生於鄭的韓國人。我們知道,秦漢地方官員的任命有籍貫限制,一概不用本地人[3]。鄭昌不是吳中地區的人,關於他的出身,史書上沒有記載。不過,鄭昌姓鄭,鄭是韓國的地名,故地在今河南新鄭,古來是鄭國的首都,公元前376年被韓國滅亡,又長期成為韓國的首都,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方才改鄭為新鄭縣。考慮到古人以地名國名為姓的習俗,再結合項羽選取他為韓王的事情來看,我們不妨做出一個大膽的推測,鄭昌出生於舊屬韓國的新鄭,他的祖先,可能是鄭國王族的後裔。項羽分封鄭昌為韓王,正是想利用他韓國的身份懷柔韓人。

受封赴任韓國的鄭昌,馬上著手恢復故國,整軍備戰,作為河南王申陽的後盾,共同防止劉邦軍可能的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