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韓信保衛項羽(第2/2頁)

漂母祠韓信故裏在淮安城中,韓侯釣台與漂母祠同在,據說當年韓信垂釣於此,受漂母一飯之恩,榮歸故裏時千金以報。原為明清建築,1977年重修。

我讀《史記》,最愛“太史公曰”,兒時家父耳提面命,身教言傳,他讀這一段文字時那搖晃的身姿、抑揚的聲調、景仰入神的親切,影響了我的一生,成為我選擇史學為終身志業的誘因。我在淮陰,踴太史公足跡尋找韓信,鄉土歷史學家徐業龍先生引領我行,將千百年來的英雄故事,為我娓娓講述開來。韓信用兵,最善用水,攻魏之戰,在臨晉(今陜西大荔)渡口陳船為疑兵,奇兵從夏陽(今陜西韓城)用木制水甕渡過黃河,一舉滅魏。滅趙有背水之戰,在井陘道(今河北井陘)綿蔓水邊布陣,置將士於死地而後生,大破趙軍。攻齊之戰,在高密(今山東高密)阻斷濰水,誘使敵軍涉河道追擊,中途放水大敗楚齊聯軍……多場以水用兵的勝算,都是植根於淮陰水鄉的靈氣。信哉此言,當時當地的我,又感到一種身臨其境的親切,不由得再次回想起韓信在項羽軍中的點滴。

韓母墓我訪韓母墓,觸景生情,勾起當年司馬遷來訪時的回音,“吾如淮陰,淮陰人為余言,韓信雖為布衣時,其志與眾異。其母死,貧無以葬,乃行營高敞地,令其旁可置萬家。余視其母冢,良然”。字字句句,都是太史公的輕言細語。

史書上說,“及項梁渡淮,信仗劍從之,居戲下,無所知名”。講的是項梁渡江以後,韓信仗劍從軍,成為項梁的部下,默默無聞。這句話,是韓信從秦二世元年二月(項梁渡江)到九月(定陶之戰)之間閱歷的概括。接著說,“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講的是項梁定陶戰死後,韓信轉而跟隨項羽,概括了韓信從秦二世元年九月到三年十二月(巨鹿之戰)之間的事跡。又說,“數以策幹項羽,羽不用”。是說韓信多次嘗試用自己的謀劃影響項羽,卻得不到項羽賞識。這條記載非常重要,不但是韓信從軍閱歷的概括,也透露了韓信之所以離開項羽,轉而投奔劉邦的動機。

從時間上看,韓信“數以策幹項羽”的事情,應當在秦二世三年(前207)十二月以後到漢元年(前206)三月之間。二世三年十二月,項羽統領楚軍取得巨鹿之戰的勝利,成為反秦聯軍的總帥,功業和聲望都達到歷史的頂點。然而,從此以後的項羽,剛愎自用,一步步走入了下坡路。也許,就是在這一段時間,身在項羽身邊的韓信看到了項羽的種種弱點,多次進言而不為所用。

二世三年八月,項羽任命秦降將司馬欣為上將,驅使二十萬新降秦軍同行進攻關中,韓信以為不妥,項羽聽不進去?

漢元年十一月,聯軍行進到新安,新降的秦軍出現不穩的動向,項羽與英布和蒲將軍密謀坑殺秦軍,韓信勸諫,項羽不聽?

漢元年一月,項羽進入鹹陽以後,一心衣錦還鄉東歸,不願意以關中為本支配天下,韓信進言,也不為所用?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鴻門宴。鴻門宴時的韓信,身為執戟郎中,當也是親歷者之一。刀光劍影的酒席宴上,項羽幼稚不忍,暴露出不能掌握天下霸權的無能。以項伯為首的諸項用事,目光短淺而不和。唯有範增深謀遠慮,卻處處受到項伯的掣肘,甚至受到項羽的懷疑。此時的韓信,大概已經對項羽感到失望,他斷定項羽不是王者之才,難以托付天下,難以托付此生。此時的韓信,已經確信項羽不可能重用自己,自己的才能,不可能在項羽的麾下得到發揮。

鴻門宴後,韓信萌生了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