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張良求得漢中

鴻門宴上,項羽因為劉邦完全接受了自己提出的苛刻條件,已經降伏,所以沒有接受範增殺劉邦的意見,而是接受了項伯的提議,寬恕了劉邦。不過,他對劉邦的戒心,並沒有消除。分封天下的時候,在範增的策劃之下,項羽最初決定將秦國的巴郡和蜀郡封給劉邦,讓劉邦去作蜀王。

巴郡和蜀郡在四川盆地,巴郡在盆地的東部,郡治在江州(今重慶市),蜀郡在西部,郡治在成都(今四川成都)。巴蜀地區,古來有巴國和蜀國,是擁有獨特文明的異族古國。公元前316年,秦滅巴蜀,巴蜀地區成為秦國的領土。巴蜀地區,氣候溫和,河川縱橫,物產豐富,自然條件非常優越。秦國占領了巴蜀以後,一百多年來精心經營,興修水利,構築城郭,整齊制度,至秦末的時候,巴蜀地區已經成為秦國的後院,富庶僅次於關中,號稱“天府之國”。

不過,巴蜀地區,四面被高山環繞,西部是青藏高原,南部是雲貴高原,東有巫山,北有岷山、米倉山和大巴山,交通非常不便。與中原地區的交通,東去走水路,過三峽穿越巫山抵達江漢平原,北去走山道,或者穿越岷山抵達隴東,再越隴山去關中,或者穿越米倉山和大巴山抵達漢中,再穿越秦嶺抵達關中,都是路途艱險,所謂是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正是由於這種獨特的地理環境,使巴蜀地區易於割據自守,難於擴張進取。優裕的自然,富庶的物產,使巴蜀人安逸於自足的生活,閉塞的環境、困難的交通,使巴蜀人不想外出,不思進取。受這種自足環境的影響,感染如此休閑的民風,縱然是有兼濟天下的雄心壯志者,入蜀長久以後,也往往難以逃脫被封閉、被消磨的命運。俗話說,“少不入蜀”,又說,“蜀人不出川,不成大事”,背後就是這層道理。東漢末年,深明此理的諸葛孔明,入蜀以後不顧國弱兵弊,強行推動五次北伐,一個重大的原因,就是出於對蜀地鎖國磨人的戒懼。《後出師表》中有“王業不得偏全於蜀都”,“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的感慨,就是這種唯恐消沉的危機意識的體現。

範增是老謀深算的戰略家,鴻門宴上,他未能說動項羽殺掉劉邦,在恨痛項羽仁而不忍,項伯倔而糊塗之外,加深了必須遏制劉邦的決心。項羽貶斥六國舊主,以軍功分封天下。在軍功的大原則之下,首先進入關中,降下秦都鹹陽的劉邦自然也在分封之列。這個時候,將劉邦分封到何處去,對於範增來說,是個退而求其次的機會。範增深知,對於可能為害的猛獸,如果不能殺掉,就將它禁閉起來;對於潛在的敵人,如果不能馬上消滅,就對他封鎖堵截。

範增勸諫項羽說,蜀漢地區,易居難出,本是秦國的領土,請大王將巴郡和蜀郡分封給劉邦。這樣一來,劉邦並沒有失去王秦的名分,大王卻得到了禁錮劉邦於巴蜀的實利,可謂是一舉兩得。項羽同意了。

分封劉邦為蜀王,都成都、領巴蜀二郡的方案尚未正式頒行,幕後透露出來的消息,早早地驚動了一位人物,這個人就是張良。

此時的張良,遵照項羽分割天下、諸侯國人各自歸國的安排,不得不離開劉邦,回到韓王成的麾下。他得到劉邦將被分封到巴蜀的消息以後,深感憂慮,他清楚地知道,對於劉邦來說,進入巴蜀,等於被軟禁,在難以外出的封閉之中,野心和意志將被錦衣玉食消磨幹凈。張良迅速地行動起來。

項羽分封天下,在漢元年二月前後,當時的鹹陽,既是慶功盛宴之後的別離場,更是權益競逐的名利場。隨同項羽入關的諸侯各國將領,在大功告成、即將榮歸故裏之際,人人垂涎秦王宮室的珍寶美人,個個期望得到帝國領土的王侯之封,功高者明爭,功少者暗奪,金錢賄賂,人情請托,爾虞我詐,鉤心鬥角,條條道路,最終都指向項羽帳下。

張良是明察時局的智者,他知道眼下的天下分封,表面看來,決定於項羽一聲令下;仔細觀察,制訂方案、統籌事宜的背後策劃人,則是範增。項羽是頭腦簡單的軍人,對於分封天下這種復雜的政治安排和勢力平衡,除了情感上的好惡以外,缺乏政治判斷的能力,他對於範增提供上來的方案,往往不能決斷,在這個時候,項氏家族,特別是家族之長項伯的意見,每每對他有決定性的影響。範增策劃分封劉邦到巴蜀的消息,或許最初就是由項伯透露給張良的,宛若又一次鴻門宴前的通風報信。

這一次,張良得到消息後,立即來見項伯。他將劉邦贈送自己的黃金兩千兩,珍珠二十升,悉數送與項伯,一來作為臨別前的感謝,感謝鴻門宴以來項伯對於自己和劉邦的關照,二來也是請求項伯繼續關照劉邦,能否在領土的分封上有所變通。當他知道分封劉邦到巴蜀的方案已經得到項羽的認可,難以變動以後,請求項伯說,漢中與巴蜀鄰近,是劉邦軍首先攻占下來的地區,現在由劉邦部下酈商掌控[15],劉邦願意居漢中而領巴蜀,能否請項伯兄求項王將漢中也封給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