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男兒到死心如鐵

如此巨大的轉折,當事人沒法預料,大後方的人更加無法相信。消息傳入兩淮都督府時,張浚第一時間認為這是謠言。

他堅定不移地拒絕相信。

可是很快殘兵敗將就逃了回來,尤其是李顯忠出現,當面向他陳述戰況歷程……張浚茫然了。一生經歷過富平大敗、淮西軍變的人,心理足夠承受任何打擊,可失落難免,他精心謀劃付出一切的北伐大計,居然就這麽鐵血又荒唐地失敗了!

太超現實了吧,太荒誕了吧!

可事實擺在眼前,他只有寫奏章向臨安請罪。這是題中之義,必須的過程,作為主策者,他必須為失敗負責。

從這一刻起,他知道除了在被撤職查辦前盡一切努力組織防線,阻止金軍趁勢進攻之外,再無法做什麽了。戰場,已經從前線轉移到了後方。

那些該死的主和派會不遺余力地搞破壞,清算之前的舊怨、出賣國家的利益,以繼續過蛆蟲一般的苟活日子……一想到這些,張浚又忍不住鼓起了鬥志,他真的不想就此罷手。試想他請罪辭職是為了對失敗負責,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是他打了敗仗一走了之,留下爛攤子讓皇帝收拾。

愛名如他,怎能如此?

而趙昚的回應更是讓他感動,皇帝絕口不提責任,反而全力辟謠。他明確表示目前邊關戰事仍然由張浚一人全權負責,要與張浚同進共退,始終一事:“……前日舉事之初,朕與卿任之,今日亦須與卿終之。”

張浚既感且愧,至此只有拼死向前將身許國這一條路可走了。

事情如果真的是這樣發展的話,還算不錯。哪怕打了敗仗,但君臣一心共渡難關,經此波折還能增進團結,也算是一大收獲。可是張浚太小瞧經過秦檜調教之後的主和派官員了,這幫人遠不是前輩所能比的,與他們相比較,連蔡京那輩人都已經落伍了。

宋史造謠之風自此興起。

前面造謠也曾搞出過一些經典橋段,比如神宗、王安石、司馬光、高滔滔等人的生平、正邪等。這些有個統一特色—事後造謠。

哪怕大逆不道,揣著明白裝糊塗,也都是背後、過後才編瞎話。

可從這時起,宋朝的官場流行的是—造謠進行時,當面造謠!秦檜二十年的精心改造成果是巨大的,宋朝的官員們想達到某些目的時絕對會動用一切手段。歷史作證,當面造謠都是輕的,造大臣的謠更是輕飄飄的,必要的時候,連皇帝都是一盤小菜!

這一次張浚中獎了,臨安城裏的主和派們傳出了一道幕後消息。說符離兵敗之後,兩淮空虛,金軍長驅直入,張浚眼看就要被活捉了。之所以沒捉到,是因為張浚怕死,窘極無恥,偽造了聖旨,說是願向金國投降,重回紹興議和。

張浚差點被氣死。

公平地說,張浚這個人有這樣那樣無數的缺點,可是這人的骨頭之硬是不容置疑的。富平之敗的確傷到了宋朝的筋骨,直接導致江北再無光復之可能。但是,張浚至少全力以赴地努力過了。

淮西軍變最誅心的罪名也只是張浚個人貪念過重,奪兵權之心高過國家利益,而與投敵賣國軟骨頭什麽的不搭邊。

之後秦檜專權,張浚毫不妥協,哪怕被貶謫嶺南二十年也不曾稍移志向。這一切都證明了哪怕他真的被金軍活捉了,也會像個烈士一樣去死。

這一點絕無疑問。

全宋朝的人都相信這一點,張浚本人更是以此為傲。他是南宋的脊梁,怎能容忍這樣的汙蔑謠言?

張浚大怒,立即言辭激烈地向臨安質問,並且極力要求辭職。

這很沖動,也很憤怒,但身在官場,誰都知道這是個程序。有這樣的謠言,他必須主動辭職表明心跡,證明自己的品行。而皇帝要做的就是繼續支持,以更大的力度挽留,這樣就會為張浚做出證明。皇帝都信了,誰還不信?

可奇怪的是,趙昚居然同意了。

前兩天還力挺,幾天後居然就同意辭職。這個轉變實在是讓人不知所以然,可之後發生的一連串事情證明,這不過是開始。

張浚被撤銷都督府職務,降為宣撫使。他還保留著公職,對周圍轄區有專管權力,卻失去了之前的統一指揮權。

這是應有之義,戰敗必罰。

可是後面,主戰派的幕後主將—參知政事辛次膺被罷免;另一主將禦史王十朋被貶出臨安;李顯忠先是被降為清遠軍節度副使,再降為果州團練副使,最後罷免一切職務,抄沒所有家產,押赴潭州(今湖南長沙)管制。

給這一連串的政治地震收尾的最強音是,皇帝趙昚下了罪己詔,承認這次北伐準備不足,他急於求成,釀成了敗局。

這就給此次北伐定了性,它是錯的。也就是說,主戰派錯了,所以要全體下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