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踏破賀蘭山缺(第3/10頁)

同時也不能小瞧忠義民兵的實力,他們的前身是動輒聚眾十萬百萬的宗澤時期的民兵,這十多年來能在金軍的打壓下頑強生存,素質可想而知。他們到了垣曲縣,城裏的金軍非常警覺,很快就關閉了城門。可下一刻事情就亂了,外邊的義軍在爬城墻,城裏的居民幫忙開了城門!垣曲縣裏的金軍死光光了。城外的高太尉帶人殺了過來,先是五千人。梁興等人出戰,從辰時殺到午時,高太尉落荒而逃,梁興追出去十多裏,抓了八十多個活的回來。高太尉憤怒,第二次帶了一萬多人來報仇,這次從未時殺到酉時,一萬人剩下兩三千人,繼續逃跑。

之後高太尉便失蹤了。

忠義民兵在黃河北岸迅速壯大,四處出擊,牢牢地站穩了腳跟。直到嶽飛北伐結束,金軍仍然拿他們沒有辦法。

這時從全局來看,嶽飛連續大踏步跳躍,像現代戰爭中的空投戰術一樣,在敵占區內的縱深處多點開花,使金軍內外一片混亂。局勢空前大好,只要維持住眼下的態勢,金軍必將迅速全面潰敗,甚至連黃河北岸的退路也被截斷,或許真的能實現嶽飛多年以來的夙願:“……使虜騎匹馬不回耳!”

可就在這時,嶽飛的側後方突然間空了。

與嶽飛戰區毗鄰的是淮南東路,由張俊、王德負責。這兩人的資歷、實力都是相當高的,不管以往怎樣,在這次戰役裏取得的成績非常可觀。

開戰以來,他們迅速推進,已經抵達並且占領了亳州(今安徽省亳縣)、宿州(今安徽省宿縣)。看地理位置,這兩州在陳州的東邊,與陳州處於平行線上,甚至更偏北一點。也就是說,他們居然推進到了比嶽家軍更北一點的地方。

很意外是嗎?

表面上的數據的確是這樣。可研究一下細節就會知道這裏面充滿了水分,跟海綿似的。淮南東路包括順昌府,在大戰爆發之前,劉锜曾在這裏把金兀術擊潰,所有金軍都撤回到開封及其周邊,可以說淮南東路境內沒有敵人。

張俊、王德指揮大軍前進,就像郊遊一樣,根本不是占領收復了亳、宿兩州,而是接管。南宋資歷最老的張大將軍撿便宜撿到這種程度,應該很滿足很滋潤,哪怕不再進取,也要多在戰場上待一會兒吧?不,沒有任何預兆,他突然間率軍後退,一路退回到自己的駐地廬州去了。

這時是七月八日左右,可憐的嶽飛正滿懷信心地給趙構寫戰報,說黃河以北已有州縣收復,請諸路軍配合他迅速北進。

沒有任何官方文件能說明張俊的撤軍原因。一來沒有金軍的攻擊;二來他也沒有向趙構請示,完全是他的私人行為。

聯想到之前傳旨人帶的口諭,會明白張俊是多麽體貼領導,光榮屬於皇帝,醜陋留給自己,他真是稱職的好幹部。不過有一點,他怎麽偏偏選在了這個關鍵時刻撤呢,早點兒或者再晚點兒不行嗎?

早一點兒的話,嶽飛的攻勢沒有全部展開,隨時可以從戰場上脫身。而此時,兵力全都鋪開了,豈能說走就走?

晚一點兒,嶽飛的攻勢會轉化成戰績,金兀術會因此而退縮,那時戰局明朗,嶽飛也會進退自如。而這時撤退,張俊恰到好處地卡住了嶽飛的脖子。嶽家軍不是強嗎?想進,得獨抗金軍全部;想退,也得留下一部分本錢。誰說張俊沒有軍事才能?

嶽飛對張俊的退兵毫無知覺,他根本不會想到當大家齊頭並進時,突然間同伴們會不約而同地向後退一步,把他晾在了最前線。

他的部隊向北面的縱深處不斷前進,離他越來越遠。他身邊的軍隊很少,連最精銳的親兵背嵬軍都派給了張憲部。可以說,這是他最虛弱的時候,而他的大本營位置卻暴露了。

嶽飛這時駐紮在潁昌府東南端的郾城縣內,按理說,他的正北方有張憲、王貴兩支部隊遮擋,足夠安全了,側翼則有張俊、王德,再向東還有韓世忠,無論如何談不到個人安危。可這一次金兀術的動作神速,他比嶽飛先一步知道了張俊退兵的消息,更準確地掌握了嶽飛的所在地。

那還等什麽?突如其來的好運!金兀術用最快的速度集結了一萬五千騎兵,從小路繞過嶽飛的先頭部隊,直奔郾城。

斬首行動。

嶽飛是整個嶽家軍的靈魂,只要殺掉他,局勢立即扭轉。計算精確,執行得也非常完美,一萬五千鐵騎晝夜趕路,距離郾城還有二十裏時才被發現。這麽近的距離,面對相當於嶽家軍全軍五分之一的力量的軍隊,讓嶽飛倉促之間怎麽應對?

退嗎?

先不說能不能在金軍騎兵的追逐下逃脫。只要嶽飛選擇退卻,對全軍士氣的打擊就是災難性的。多年來戰無不勝,光憑他的名字就能讓黃河對岸的義軍們走上戰場。而他面對金軍的挑戰卻避開的話,這是難以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