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帝國初建,呂後臨朝(第5/14頁)

淮南王英布。公元前203年七月,立英布為淮南王,稱王於九江、盧江、衡山、豫章等郡,都於六(今安徽六安市東北)。

梁王彭越。公元前202年正月,封彭越為梁王,稱王於魏國故地,都於定陶(今山東定陶縣西北)。

韓王韓信。公元前205年立韓信(與楚王韓信為兩人)為韓王。公元前202年春,與韓信剖符立據,封他為韓王,稱王於潁川郡,都於陽翟(今河南禹縣)。

原衡山王吳芮。衡山王吳芮系項羽所封。漢高祖稱帝不久,以吳芮率百粵兵誅暴秦有大功,徙為長沙王,都於臨湘(今湖南長沙市)。

趙王張敖。張敖為張耳之子,項羽分封諸侯時立張耳為常山王。公元前204年,立張耳為趙王。公元前202年,張耳死,張敖嗣立為趙王。

原燕王臧荼。臧荼原為燕將,因從楚軍救趙,又隨項羽入關,被項羽封為燕王,稱王於燕地,都於薊(今北京市西南)。

後來還增加了一個異姓王,就是劉邦的發小盧綰。燕王臧荼的叛亂被平定後,盧綰被劉邦封為燕王。

以上異姓諸侯王有的在反秦及楚漢戰爭中立有大功,且早已裂土為王,擁有很強的實力,劉邦即皇帝位後不得不承認這種既成事實,正式確認或分封他們為諸侯王。上述諸侯王中,韓信、英布、彭越等人都有很高的軍事指揮才能,在楚漢戰爭中獨當一面,功勛卓著;劉邦手下的將領如曹參等人,在軍事才能上都比不上韓、英、彭等人。這些人擁有大片的封地,手中握有精兵,劉邦怎能放心?為鞏固漢帝國政權和劉氏王朝的長治久安,劉邦於建國後逐一鏟除異姓諸侯王勢力,而異姓諸侯王也相繼反叛朝廷,這是不可避免的了。

大開殺戒,剪除異姓王

劉邦對異姓王不放心,一些異姓王也同樣懷有野心。有些異姓王可能並沒有太大的政治野心,但是由於他們擁有實力,有威脅劉邦江山的能力,這就是他們最大的原罪。

在異姓諸侯王中,最先起兵反叛漢帝國的是燕王臧荼。燕王臧荼本是項羽所封,楚漢戰爭期間,韓信於井陘口大破趙軍,威震河北。韓信聽從廣武君李左車的計謀,派使者前往燕國勸降。燕王臧荼因畏懼而歸屬漢王。劉邦當皇帝後,仍然封臧荼為燕王。

公元前202年七月,臧荼起兵反叛,劉邦率大軍親征,太尉、長安侯盧綰隨從擊燕。九月,臧荼兵敗被俘虜,燕地被平定,劉邦立盧綰為燕王。

盧綰對於劉邦來說,是“自己人”。盧綰與劉邦是鄰居,兩人同日生,出生的時候鄉民曾持羊酒祝賀兩家。二人長大後為同學,又相敬愛。劉邦還是平民的時候,因為吃官司而躲躲藏藏,盧綰常常追隨。後來劉邦起兵於沛,盧綰以賓客的身份相隨。劉邦被封為漢王而入漢中,盧綰被任命為將軍,並常常擔任侍中。後在楚漢戰爭中,盧綰官至太尉,封長安侯。由於盧綰與劉邦的關系,他得以出入劉邦的臥內。他的衣被、飲食、賞賜,都是群臣莫敢相望的。雖然蕭何、曹參等能夠因為才能過人、忠於職事而得到劉邦的禮遇,但若論到親密的關系和被寵信的程度,都無法比得上盧綰,盧綰甚至可以自由出入皇宮。因此,盧綰在這時被劉邦封為燕王,自然不難理解。

燕王臧荼叛亂剛剛平定,又發生了潁川侯利幾的叛亂。利幾原是項羽部下的將領,楚漢相爭時,他任陳縣縣令。後來利幾投降劉邦,於是劉邦封他為潁川侯。漢公元前202年秋,劉邦突發奇想,召見在籍的全部侯爵,利幾疑心重而舉兵反叛。劉邦親自率兵攻擊,利幾兵敗逃走,叛亂被平定。

韓王信(與楚王韓信同姓名,實為二人,稱韓王信以區分)本是韓襄王的庶孫,反秦戰爭時,劉邦率兵進攻陽城,使令張良以韓國司徒的身份攻占原韓國領地,收得韓王信,任命他為韓國將軍,統率韓軍跟隨劉邦進入武關。劉邦被立為漢王,韓王信隨從劉邦入漢中,並對劉邦王說:“項王所封的諸將為王,都離家鄉很近,而唯獨大王遠居此處偏僻之地,這是降職呢。大王的士卒都來自山東,日夜盼望著返回家鄉。趁著士卒們年輕力壯、銳氣正盛的時候向東進軍,可以爭奪天下。”劉邦定三秦後,許諾立韓王信為韓王,先任命他為韓國太尉,率兵攻占韓國故地。

公元前201年春,劉邦覺得韓王信的封地北面緊靠鞏縣、洛陽,南面逼近宛縣、葉縣,東面是淮陽,是天下駐紮強兵的戰略要地。出於防範的目的,劉邦詔令韓王信遷徙到太原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以北,防禦胡人入侵,以晉陽為都。韓王信請求以馬邑(今山西朔縣)為都,得到劉邦的準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