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光緒:被“帝王教育”敗壞的人(第6/18頁)

對於自己多年來苦心培養的成果,她是基本滿意的。雖然她對這個孩子的個性和氣質沒有喜歡過一分鐘,但是像所有唯成績論的家長一樣,她仍然認定他已經是一個合格的繼承人。他學業良好,能寫一筆非常漂亮的正楷和一手典雅的文章,能把許多典籍倒背如流。從各個方面來說,他都是帝王教育的成功典型。莊士敦在《紫禁城的黃昏》中如此評價光緒皇帝:“除了口吃這一先天不足外,無論在哪一方面,都遠遠超過了當年的同治帝。”葉赫那拉相信,書本中記載的那些深奧的道理,會幫助任何一個男人取得統治的成功。

皇帝也深深松了口氣。十五年來,他一舉一動都屈服於太後的意志。他的飲食起居,他的成長教育,甚至他的婚姻和愛情,都在她的絕對控制之中。就在去年,她還把她那個醜陋而愚蠢的侄女強行塞給他,宣布她成為他的皇後。他對這種木偶式的生活早已忍無可忍。現在,他終於被宣布長大成人,可以擁有一定程度的自由了。更重要的是,在十五年的漫長準備之後,他終於握住了帝國巨艦的舵柄。就像一個交規考試得了高分卻一直沒有機會練手的學車人一樣,他早已躍躍欲試了。

青年人總是不滿現狀。胸懷“堯舜之治”的雄偉理想,皇帝對大清帝國的國勢比誰都痛心疾首:列強環伺於外,大臣狃安於內,國家衰弱貧困,百姓民不聊生。雖然有人把太後執政以來的政績吹捧成“同光中興”,但是光緒不以為然。雖然精明,雖然能幹,但是太後畢竟只是一個沒怎麽讀過書的婦人而已。滿腹詩書給了他輕視太後的理由。讀過三遍《資治通鑒》,自信深諳歷朝治道的他,相信自己有能力喚醒死氣沉沉、萬馬齊喑的中國。

然而,在親政的頭幾年,年輕的皇帝並沒有給大清帝國帶來驚喜。在短暫的歡慶氣氛過後,大清帝國又陷入了平沓緩慢的舊節奏。雖然已經胸有韜略,但坐到了馭手的位置上以後,皇帝發現在很大程度上是車在操縱他,而不是他在操縱車。親政以後,天下一直風平浪靜,帝國政治如同一只上好了發條的鐘表,一切都按照太後執政時的成例一成不變地運行。在成例的籠罩下,他並沒有多少自由發揮的空間。在親政的前五年,皇帝不過像是太後的一個機要秘書一樣,庸庸碌碌地忙於瑣碎事務。

皇帝煩躁而又抑郁。慈禧政局的特點是小富即安,缺乏遠見。在他看來,大清多在因循守舊的泥潭中陷溺一天,就多喪失了一分自強的機會。皇帝多麽期望能有一個契機,比如一次地震式的突發事件,讓他得以大展身手。

似乎是天遂人願。光緒二十年(1894年)七月,一封來自異國的電報,如同迸在皮膚上的一粒火星,燒灼得已經松懈多年的大清帝國政治神經猛地一下收縮起來。這一年年初,大清屬國朝鮮發生了內亂,請求中國出兵幫助平亂,日本人也借機出兵朝鮮,挑釁中國的宗主權。

聽到這個消息,溫文爾雅的皇帝拍了桌子:一個小小的日本,怎敢如此猖狂!自從道光末期以來,大清國就沒斷過受人欺負。開始是英國,後來是法國,再後來什麽美國、德國、意大利……現在,西洋的國家輪了一個遍,居然又輪到了東洋裏的小日本!對於西洋諸國,皇帝不太了解,然而身邊的日本是一向清楚的。二十四史”裏,每部都有《日本傳》。“考日本之為國,不過三島,浮沉東海,猶一粟也,土地、軍事俱不及中國十分之一。”熟讀經史的皇帝知道,這個小國幾千年來一直亦步亦趨地學習中國,向中國俯首稱臣。雖然這些年聽說它開始效法西洋,搞什麽維新,也弄了一支海軍,但能有多大能為?

氣憤的同時,皇帝又感到強烈的興奮。

振興大清的機會終於來了!這簡直是天賜良機。沒有比戰爭更能振作一個民族的精神,而如果要進行戰爭,也沒有比日本更合適的對手。如果打敗了日本,那就是道光末期以來,中國對外戰爭中的第一場勝利。也許這場戰爭會成為大清國勢的一個關鍵轉折點,因為它將大大增強大清子民的自信心,振作久已萎靡的民族精神。《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續編·中日戰爭》有載:“中國果能因此振刷精神,以圖自強,亦未始非靖邊強國之一轉機也。”

另外,如果他能抓住這個機會,在戰爭中充分展現自己的才幹,自然會在朝野樹立起巨大的威信,有力地向太後證明自己的領導能力,促使太後進一步放權。那麽,他就有機會刷新政治,帶領大清走上自己設計的自強之路,次第收拾列祖列宗舊日的榮光。

對於皇帝的態度,包括師傅翁同龢在內的一大批朝臣,特別是絕大多數年輕的中下級官員,都堅決支持,一致歡呼。在他們當中,曾國藩的孫子翰林院編修曾廣鈞的言論最有代表性。據《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續編·中日戰爭》的記載,曾廣鈞建議,大清此戰不但要擊敗日本,還要抓住機會,幹脆把日本從地圖上抹去,把它變成中國的一個省!只有這樣,才能永絕後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