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衣冠南渡——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第5/28頁)

漆園有傲吏,萊氏有逸妻。

進則保龍見,退為觸藩羝。

高蹈風塵外,長揖謝夷齊。

開篇兩句直接點題,說京城瀟灑放浪,不如山間隱遁;豪門富貴,不如蓬萊求仙。說出了自己的心志,在求仙不在凡間。

接著,就是對仙境進行優美地描摹——可以在水源頭撩撥清水,在山間采食赤靈一類的仙藥。在美景如靈溪的地方完全可以隱居,何必非要登雲梯升天求仙呢?

接下來“漆園有傲吏,萊氏有逸妻。進則保龍見,退為觸藩羝”兩句,用了大量典故,來說明自己心中訴求。“漆園有傲吏”一句,說的是莊子。莊子曾做過漆園吏,楚王請他做官,他傲然拒絕。“萊氏有逸妻”指的是春秋隱者老萊子妻的故事,楚王請隱士老萊子做官,老萊子許諾了。他的妻子卻說:“你要做官,就必然領取俸祿,這樣就受人所制了。”老萊子聽後,就堅決隱居了。

“進則保龍見,退為觸藩羝”這句有點不好理解,分別用了《周易·乾卦》和《周易·大壯卦》的卦辭。《乾卦》用“龍”來比喻事物的發展順序,其中第二爻的卦辭中,有“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句子,意思是“龍”飛躍在田地上,利於大人出來做事,象征一個胸懷大志的人,嶄露頭角。《大壯》卦,則用“羝羊”來比喻事態發展,其中第六爻的卦辭為“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象征一個人進退兩難的狀態。

這兩句綜合起來,大意是說只有保持隱退,龍才能自由在在;如果貿然前進,就會像公羊鉆進籬笆一樣,進退兩難,招來殺身之禍。所以最後自然得出“高蹈風塵下,長揖謝夷齊”的結論,還是像伯夷、叔齊那樣隱居起來,才是最好的選擇。

郭璞此時正是王敦手下幕僚,明知道必然沒有好結果,但是身在江湖,不能由己。雖然渴慕自由自在,但卻像困於藩籬的羝羊一樣,進退不能,只能等待悲哀的結果。

王敦之亂

322年正月十四日,事變終於爆發。王敦在武昌誓師,上表指責劉隗罪狀,打出“清君側”的旗號,沿江南下,舉兵叛變,江南大族沈充也在吳興郡(浙江湖州)起兵響應。

司馬睿不甘示弱,下詔指責王敦過於囂張,揚言要親率六軍,和王敦決一死戰。

大戰一觸即發,刁協、劉隗、戴淵等人,紛紛從駐地趕回,保衛京師。劉隗還不知道事情的兇險程度,進入建康時,百官迎接,他還一副名士範兒,仰戴冠帽,高談闊論,渾身洋洋得意的樣子。面見司馬睿後,劉隗、刁協主張,把留在京城的王姓族人,全部屠殺——當然包括王導在內。可是司馬睿腦子很清醒,知道王導並沒有參與謀逆,就拒絕了這個要求。劉隗、刁協這才意識到事態的嚴重,開始恐懼起來。

從王導的角度看,這次的事情是鬧大了。王敦是明目張膽的造反,自己是王敦的親堂弟,無論如何也免不了牽連。於是他恓恓惶惶,帶著幾個堂弟:中領軍王邃、左衛將軍王、侍中王侃、王彬,以及王姓做官的子弟二十多人,整日跪在宮門外,等候降罪。

大名士周,時任仆射,差不多國務院總理的職位。周字伯仁,和王導齊名,兩人關系也非常要好。有一次王導頭枕在周的腿上,指著周的肚子問:“這裏面都有啥啊?”周回答:“裏面空空如也,但是像你這樣的人,裝幾百個還是不成問題的。”

周為人耿直,瀟灑絕倫,在當時很有聲望。戴淵曾拜訪周,但是一句話也沒有說。人問戴淵:“你幹嗎不說話啊?”戴淵回答:“有周在,我這些雕蟲小計有啥好說的呢?”

但是周喜歡喝酒,經常大醉不醒,這一醉就帶來禍患。曾經剛被任命為吏部尚書,就大醉三日不能理政,結果被人彈劾,罷免了職務,人稱“三日仆射”。

看見周進宮,王導跪著大喊:“伯仁啊伯仁,我這一家大小的命,可都在你手裏了啊!”周連看都不看他一眼,就昂首進宮。覲見司馬睿後,周卻為王導說好話,力保王導忠心耿耿,與王敦之亂沒有幹系。司馬睿當然采納了他的建議,周一高興,酒癮又犯了,在宮中喝得酩酊大醉,才拜辭出門。

出了宮門,王導還在那裏跪著求他救命。周不但不搭理王導,反倒對左右人說:“今年要誅殺那些亂臣賊子,換取鬥大的印掛在肘後!”回到家裏,又怕司馬睿改變主意,上表繼續為王導辯護,言辭懇切,情理俱足。

周這麽做,一來為避嫌,要瞞過一幹小人,越是不和王導親近,為王導辯護才越有說服力;二來是名士風采,做好事不留名,真心實意幫朋友,不願王導為此欠他人情。周可謂忠肝義膽,清高尊雅,令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