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6章 谷雨識洛陽,筆落動兩川(一)(第2/2頁)

“馮相。”三人不知馮道緣何會直接向他三人站立的地方行來,連忙躬身行禮。

“兩位言談正歡,不要怪老夫打擾才是啊。”馮道眯著眼,擠進來與三人站在一起,卻沒看聞名洛陽的“兩蘇”,而是面向一直“默默無聞”的張一樓,“方才老夫瞧見,‘兩蘇’相談甚緊,唯獨員外郎不發一言,卻是為何?”

馮道放著專供的屋子不去待,而跑到雨棚下來,頓時吸引了許多人的注意,眾官員表面不動聲色,卻都睜大了第三只眼瞧著這邊。

張一樓溫聲道:“兩位大人所言之事,下官不甚明了,故而不言。”

馮道笑呵呵不置可否,轉而說道:“員外郎之前所言的戶籍管理改良一事,老夫與幾位宰相論過了,甚覺得好,待會兒散了朝議,員外郎可有閑暇為老夫詳細說說?”

張一樓肅然,拱手行禮,“固所願也,不敢請耳。”

旁邊,“兩蘇”皆露震驚之色。

此事不脛而走,頓時在許多官員心中激起千層浪。

這是明顯得不能再明顯的信號——張一樓的機遇來了。

至於這份機遇到底有多大,眼下的旁人還無從知曉。

“秦王殿下到了!”

不知是誰叫了一聲,宮門外的官員們立即停止了各自的話題,紛紛站直了身子,準備行禮。

馬車在眾官員面前停下,一名甲士快步上前,撐開一柄大傘,幫著撩開車簾,一名身著盤龍異文袍的年輕人,躬身從車廂中走出,往馬車前一站,豐神俊朗。

“見過秦王殿下!”

無論是屋中的大員,還是雨棚下的小官,俱都躬身行禮。李從珂、石敬瑭身在人群中,別無二致。

“諸位免禮。”巨大的傘蓋將雨簾隔絕在外,秦王伸出一只手來,略作示意。

正當此時,鐘鼓齊鳴。

宮門緩緩打開。

“百官入朝!”宮門前,響起一聲洪亮而經久不息的傳喚。

秦王自百官面前不急不緩行過,從末尾到排頭,走進宮門。

百官尾隨其後,依官品排好隊列,魚貫而入。

張一樓看了一眼宮墻上的天空,只見天色方明。

……

百官肅立殿中,李嗣源高坐皇位,至此時,天已大亮。

視朝期間,李嗣源著的是袞冕——皇冠上有冕板,板寬八寸、長一尺六寸,垂白珠十二,以組為纓;身穿玄衣纁裳,有十二章紋飾:衣上有日、月、星、龍、山、華蟲、火、宗蠡等八章,裳有藻、粉米等四章;內穿白紗中單,腰束革帶、垂大帶、蔽膝;佩鹿盧玉具劍。

帝王威嚴,外有衣襯,內由氣實,尋常人等,自是不敢直視。

百官拜過之後,如往日一般,各自奏稟諸事,李嗣源一一給予批示,言談頗為詳盡,並非只說個“可”與“不可”。

諸事奏完,殿中安靜下來,氣氛愈發肅穆,直到這時,今日朝會才算是進入正題。

樞密使、同平章事安重誨,出奏一事,引得不少官員倒吸涼氣,他道:“自陛下君臨天下以來,四海承平,國勢日盛,官知其所為,軍知其所戰,民知其所耕,此乃陛下聖恩浩蕩,澤被天下之故也。唯獨兩川之地,山匪不絕,道路不靖,屢有事端,民深受其苦,不可不察也。故臣以為,當於兩川之地,再立節度使,遣能者以馴之。”

“遂州,果州,閬州,綿州,皆多事之地,臣奏,以遂州設一節度使,以果州、閬州再設一節度使,另向綿州增派精銳將士,如此,方可護佑一方安寧。”

分割蜀地以弱其勢,增派蜀官以制其帥。這就是安重誨所言的核心意思。

李嗣源不置可否,在許多官員驚訝的目光中,淡然自若,看向李從璟,道:“秦王為天下兵馬大元帥,知天下兵事,任卿所奏授節度使、調遣兵馬之事,秦王以為如何?”

站在群臣最前,為群臣之首的秦王,出列奏道:“任相所請,乃老成謀國之言,兒臣鄙陋,竊以為可。”

李嗣源頷首表示了解,又問其他幾位宰相的意見。

諸人意見一致,都認為安重誨之言可行。

李嗣源三問群臣,群臣無人言不可。

如此大事,秦王、宰相們一致認為可行,豈是巧合?

群臣誰不知曉,此事早已有了定論,拿到廷前走程序而已。

三日後,李嗣源下詔:

以夏魯奇為武信軍節度使,出鎮遂州;以李仁矩為保寧軍節度使,出鎮果、閬二州;以武虔裕為綿州刺史,並增戍兵。

詔令下達,兩川震動。

此舉,意味著帝國解決兩川之事的步伐,已進入真刀實槍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