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7章 谷雨識洛陽,筆落動兩川(二)

洛水東流不息,西顧平川,洛陽城現於地平線,巍峨雄偉,如虎豹在臥。

昊天無雲,烈日當頭,汗水順著臉頰淌下,背後的衣衫早已浸透,郭威卻沒有絲毫停下來休憩的意思,他回望了一眼隨在身後的衛士,揮動馬鞭,繼續向洛陽進發。

“天成四年五月十七日,夏至。”郭威擡頭遠望,陽光有些刺眼。

奉召入京的萬州防禦使郭威,很清楚朝廷此時要召見他的原因。前些時日,武信軍、保義軍相繼在蜀中設立,加之綿州增兵的動靜傳出,蜀中已掀起軒然大波。

所謂兩川,俱屬劍南道。孟知祥官拜劍南西川節度使,李紹斌官拜劍南東川節度副使、知節度事,前者治州益州,也即成都,後者治州梓州,位於培江上遊。梓州位於成都東北,兩者相距二三百裏。

從地勢上看,閬、果二州位於嘉陵江中遊,遂州位於涪江中下遊;從相對位置上看,閬州在梓州東北,相聚三四百裏,果州在梓州東南,相聚三百裏左右,遂州位於梓州東南(較之果州更南一些)、成都東南,距離兩者都是三四百裏。

從勢力範圍來看,包括綿州——位在梓州北面、兩者相距甚近,各州基本都屬東川。武信軍的遂州,保義軍的閬州、果州,加之綿州,實際上已對梓州形成了包圍之勢,不僅如此,更是將梓州與東川其他諸州隔絕開來。

可見,朝廷若是伐蜀,必是先取東川,再進軍西川。

郭威進宮見到李嗣源時,看到秦王也在,不僅秦王在,許久不見的李紹城也在。

李紹城原先就是百戰軍副帥,天成元年授靜難軍節度使,出鎮邠州,算起來郭威已是三四年未與之相見了。三四年未見,李紹城臉上那道不知何時留下的傷疤,依舊沒什麽變化,不過氣度卻更加沉穩老練,也蓄了點胡渣。

看到李紹城,郭威對朝廷用兵兩川的路線布置,胸中也就大致了然。

“自古向蜀地用兵,不外乎兩條路線,一北一東。”眾人面前攤開了一副巨大輿圖,眾人圍在圖前俯視,李從璟手持一根長杆,點著輿圖上的方位,“北面為陸路,行棧道,東面為水路,行江道。先說北面,若是自漢中入,則經金牛道、米倉道,若是自隴上入,則經陰平道,而無論取道何處,都需得經過一道險隘……”

李從璟手中的長杆在輿圖上點了點,語氣重了幾分,“劍閣!也即劍門關!”

他繼續道:“昔年諸葛亮相蜀,鑿石駕空為飛梁閣道,以通行旅,於此立劍門關,其後諸葛亮領蜀軍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曾在此屯糧、駐軍、練兵。後,魏鐘會率領10萬精兵進取漢中,直逼劍門關欲奪取蜀國,蜀姜維領3萬兵馬退守劍門關,抵擋鐘會10萬大軍於劍門關外。”

“自那時起,劍門關便是雄關天塹,無數入蜀的名將大軍,無不望而生畏。太白有詩雲: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老杜也曾言:一夫怒臨關,百萬未可傍。因了劍門是蜀地北境門戶,故而得劍門,猶如得兩川。”

李嗣源雙手習慣性攏袖,看著輿圖微笑道:“昔年郭公伐蜀,正是過陳倉、經散關,而扣劍門,自此入的蜀。”說到這,擡頭遠望門外被陽光照得明亮刺眼的宮城,不禁有些感嘆,“九月十八日發兵,十月十八日大軍過散關,十一月二十七日,蜀地平定。秋風掃落葉,也不會比這更快了,郭公壯舉,當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讓人無限敬畏啊!”

“郭公昔日風采,的確讓人心折。”想起郭崇韜,李從璟心中也有些不是滋味,至於未到三月而平蜀,他卻並不如何推崇,彼時蜀地基本是“望風而降”,王師其實並未打什麽大仗,就跟別說惡仗了,正所謂此一時彼一時也,往昔與今日已不可同日而語。

歷史上,鐘會攻蜀漢,西魏尉遲迥取梁益州,包括後來北宋平後蜀,蒙古攻南宋,都是由北面進軍。

“較之關中、兩川,河隴之地地勢明顯為高,自關中、兩川仰攻河隴難,而自隴西下攻關中和兩川卻較易,故而中原在向兩川用兵時,與其一直在秦嶺南北爭一日之短長,不如取遠勢爭隴西,取得一種地理上的有利態勢。當年蜀漢北伐多出祁山,即是出於這種思路。”

李從璟又說道,“只不過以今日情景,爭隴西卻是格外費力了——方才說了北面,再看東面……”李從璟手中長杆在輿圖上下移,頂端落在了大江之上,屋外的陽光灑進來,照亮了輿圖,也將長杆的影子印在輿圖上。

其實從北面入蜀路線,他還有一個沒說,那就是出斜谷,也即子午谷、褒斜谷、儻駱谷。但三條通道都極盡深險,不利於人力物力的大規模通行。曹操在與劉備爭漢中不利後多次感嘆“南鄭直為天獄,中斜谷道為五百裏石穴耳”,歷代兵家輕易不敢出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