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7章 谷雨識洛陽,筆落動兩川(二)(第2/3頁)

“自東面入蜀,兵發自夔州,過巫山,經三峽,可直入涪州(重慶)。這一路的險要之地,也是門戶所在,在於夔州,此地的瞿塘關(又稱江關、捍關),乃是攻破難度絲毫不讓於劍門的所在。”李從璟繼續道。

當年劉備出蜀伐吳,在夷陵被陸遜大敗後,狼狽退回,便是據捍關而守,以當年吳軍水師之強,也是莫能奈何。

李從璟因笑道:“而如今,夔州在我大唐之手,捍關更是成為內關,由大江入蜀,一馬平川,兩川幾無片險可守,王師自此入蜀,可謂占盡先機!”前時李從璟辛辛苦苦圖謀荊南,奪下夔州州為帝國所有的好處,現在便體現了出來。

說到這,李從璟有意無意看了郭威一眼。

郭威這兩年在萬州厲兵秣馬,謀的就是如何進軍蜀地,故而對進軍路線清楚得很,他張口就來:“川東地區雖以夔州為門戶,其形勢之重卻歸於涪州。三峽上下,兩岸皆崇山峻嶺,大江水道在這一帶猶如一個細長的瓶頸,東出夷陵,西出涪州。”

“自三峽入川,到涪州後,可分幾個方向通往成都:循涪江北上,可至綿州而出成都之北,合州為其重鎮;從涪州溯大江、岷江而上,可出成都之南,嘉州為其重鎮;另由涪州西上,再由沱江北上而趨成都,滬州為其重鎮。故而自萬州進軍,必先加強涪州、瀘州、綿州防備,而尋機速克合州、嘉州。”

至於郭威兵發兩川,究竟選擇哪條進軍路線,一方面看朝廷決策,另一方面也得看屆時的實際情況。

進軍路線說罷,李從璟轉而說起兩川之地的富饒,也即攻取兩川對壯大國力的意義,“兩川之地,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蔬食、果實之饒,南賈滇、僰偅,西近邛、笮馬旄牛。不僅如此,蜀地寶物遍地,有壁玉、金、銀、珠、碧、銅、鐵、鉛、錫、赭、堊、錦、繡、犛、犀、象、氈、牦、丹黃、空青、桑、漆、麻、苧之饒。況乎四川地多鹽井,可獲豐饒財利,雲安十三鹽監,可是聞名天下。”

“東漢初,中原饑謹,而蜀地‘沃野千裏,土壤膏腴,果實所生,無谷而飽;女工之業,履衣天下;名材竹斡,器械之饒,不可勝用;又有魚鹽銅鐵之利,浮水轉漕之便。’諸葛亮隆中對策之時,稱益州是‘天府之土’、‘民殷國富’。盛唐以來,益州富裕與揚州相埒,賦稅為天下最。”

一言以蔽之,蜀地不僅農業資源豐富,礦產資源、奢侈品資源、商貿資源、鹽鐵等各類資源也多不勝數。再簡言之:天府之國!

這樣的地方,無論如何,帝國都是要握在手裏的。

當今之世,中原之地,飽受戰亂,民生凋敝,加之已開發太多年,地力貧瘠,潛力寥寥無幾,論富饒程度,已漸不及江南、兩川。雖說這兩年帝國都是豐收之年,而實際上,中原地面上,災害頻發,尤其是蝗災,一旦發生,動輒千裏無糧,而且水患尤為嚴重,偏偏還不易治理。

兩川則不同,秦時才正經開發,眼下看來仍是潛力巨大,若能得兩川之利,帝國無疑強盛了一大步,而且孟知祥、李紹斌兩雄並立,據有兩川又時日未長,勢力並非堅不可破,此時取蜀,實乃天予之。

這也是為何朝中不乏有人建言先攻淮泗,而李嗣源父子不予考慮,執意先拿下蜀地的緣由。當年秦帝國得巴蜀,國力大增,故能支撐起滅六國之戰,今日大唐欲平巴蜀,情況無一不同。

“朝廷進軍兩川,除發禁軍外,必征藩鎮強軍相助,北面暫定了保義軍、護國軍(河中節度使),剩下的便是你的靜難軍了,說起來你在邠州已準備了三四年,準備的如何了?”李從璟微笑問李紹城,當年之所以建議李嗣源授李紹城為靜難軍節度使,坐鎮西垂重地,為的正是今日。

李紹城躬身行禮,神色奮然,“伐蜀之日,臣請為北面先鋒!”

李嗣源聞言大笑,很是愉悅,他看向郭威:“當日秦王定荊南,力奏郭卿為萬州防禦使,整頓軍馬,為的也是今時,不知郭卿是否也要請為東面先鋒?”

郭威卻躊躇起來,“臣有句話,不知當說不當說。”

“你且說來。”李嗣源道。

郭威擡起頭,神色堅毅,“若得先發制人,臣敢保證,一月定東川!”

……

注1:果州、閬州設保寧軍,遂州設武信軍等。

歷史上李嗣源就是這麽幹的,結果卻沒起到什麽作用。其實計策是大體是好計策,但施行過程中出了很多問題,首先是用人不當,武虔裕、李仁矩實在草包,其次,當時孟知祥、董璋正式造反時,李嗣源雖說有些準備,實際應對起來頗為倉促,用兵策略也有問題,當然,更多的是,他手裏的確沒什麽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