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追 兵(第4/8頁)

29。洪秀全的來遲對長沙的防禦至關重要;蕭朝貴猝然猛攻之際,城中只有五千到八千人。蕭朝貴差點攻下長沙,震驚了朝廷,於是火速派兵增援,所以當洪秀全率大軍到來之時,守衛長沙的官軍已增至三萬人以上,一個月後更增至五萬人。新到的援軍彈藥飽足:兩萬磅火藥,還有幾座重炮可架在城墻上。30

防禦長沙由湖南巡撫駱秉章協調指揮,駱秉章的府邸就在長沙城中。此人是廣東花縣人,和洪秀全是同鄉,他的境遇樣樣都是洪秀全企盼而未能如願的。駱秉章比洪秀全年長二十歲,熟讀經書,從縣試、府試、鄉試到會試,應試無往不利,1832年中進士,列二甲第二十七名,拔得廣東考生的頭籌,之後入翰林院。洪秀全做著異夢、傳教、遊歷,而後開始在紫荊山聚集拜上帝教徒眾之時,駱秉章憑著學識、忠誠和辦事精細,在官場上平步青雲。駱秉章升為湖南巡撫,赴任長沙,此時洪秀全穿上了黃龍袍,在金田打了第一次勝仗31。駱秉章任湖南巡撫,因太平軍在其所轄湘南接連取勝而受鹹豐皇帝斥責,但他並未被召回,而是按大清慣例“撤職留任”,巡撫一職另有他任,駱秉章則擔任“長沙防禦協調使”32。太平軍在這兩個月裏想辦法破城而入,殺光駐在城裏的妖魔,駱秉章在城墻上把這一切都看在眼裏。

太平軍圍攻長沙,有一部分也可說是兩股意志的較量:一股是儒家傳統道德的履踐,另一股則是滿懷信心與天父相接。這也是一場技術的較量,太平軍精於建浮橋以集結部隊。太平軍只建了一座浮橋,就成功跨過寬闊湍急的湘江,直抵長沙西城門外。翼王石達開在城西江灣另辟戰場以阻擊官軍,這座浮橋的兩翼便使得圍城的太平軍更容易聯系,也更易於進出城墻以西的一座狹長小島,太平軍在此紮下營寨,打退任何想從南面增援長沙的船只。33

太平軍在長沙一役中用到礦工的技術,這兩年陸續有廣西礦工加入太平軍,最近還有數千名湖南礦工加入。太平軍在湘南積蓄了大量的火藥,所以火藥已不再是問題。太平軍令礦工在城墻邊上挖掘坑道,長沙守軍則將大木桶埋到地裏,讓耳朵特別敏銳的盲人細聽遠處挖掘地道的聲音,準確判斷地道挖到何處。雖然太平軍在城墻外不斷擊鼓以擾亂盲人聽覺,但還是成效不彰。每有坑道接近完成,官軍總是用大鐵球將其砸開或壓垮,或是灌水、糞將精疲力竭的太平軍逼走。34太平軍在長沙之戰挖了十個坑道,其中只有三個得以完成。太平軍在坑道中引爆炸藥,炸毀了一段城墻,但還是無法突破防線。到了11月,官軍兵力已增至五萬人,太平軍的兵力不足以將長沙團團圍住,也無法阻擋大批官軍的到來,這和桂林之戰如出一轍。35

到1852年11月底,太平軍仍無望取勝,但已從所控制的碼頭和長沙四周河道奪取了幾千艘船,於是洪秀全下令撤圍。太平軍水陸兩軍移師北上,又用劫來的船搶奪更多的船只,而隊伍浩浩蕩蕩,也吸引了更多的新成員加入。他們也發展出新的辦法,來協調浮動的水上要塞(即船只)與陸隊和火炮之間的行動,使陸隊及火炮能在水陸之間迅速移動。36

水軍也發展了一套通訊系統,每個水營有自己的艦旗——前隊兵船桅上掛三角紅旗,中隊兵船掛三角黃旗,後隊兵船掛烏旗。聲響信號用於夜間識別:先鋒船擊鼓兩點,大炮船則鳴鑼一點,後船則擊鼓三點37。佐將船頂上鳴鑼三陣,各船知是解纜開船;佐將船上鳴鑼四陣,各船則挽船紮夜。挽船要一行還一行,不得架橫十字。有用大炮者,炮口俱要定水面上下。太平兵士乘坐小艇,上下往來巡邏,終夜鳴鑼張燈提防火燭、提防奸細。每一兵士可帶鑼一面,不用帶勝角,恐妖來驚慌,吹角不響,以致有誤。凡行船之時遇有妖來,以勝角宣傳。38

探索未知水域既困難又危險,稍有疏忽,就可能大難臨頭,蓑衣渡之敗就是眼前的教訓。雖然不可能事事料到,但太平軍還是將許多細節寫在行軍總要裏頭:

凡水路行軍,江面寬闊,多有旁支小江,岔河小港,一經錯走,關系匪輕,此尤不可不慎也。當出師之時,船上軍裝器械俱已裝載齊備,擇定某日開始,傳令眾兵得知。先要鋪置行船之法,可選擇熟識江路水營兵士多名,帶在佐將身邊,先將江面一帶支河岔港開列清白。如今夜可到某處紮船,有十條岔河,即先發令預定多少小船,每船可坐兄弟五六人,各帶砲火軍裝,先為前進。如遇岔河,即將二條小艇泊在岔河口門,以待後來船只,擊梆一下,鳴鑼二點,使來船聽聞,往前直走,即不入此小港。如或夜間不能看見小艇,在小艇上須用三個小紅燈籠並一下梆,兩點鑼以為號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