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數星星的孩子張衡

這並不是一個陌生的人物,在小學一年級的語文課本裏,那篇名為《數星星的孩子》的課文就令這位勤奮的少年形象永遠長留在我們心中,但是我想,為他重新寫一篇評傳,或許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因為在中國古代的科學家中,他代表了一種極其完美的品質——科學與文化素養的統一,偉大的人格魅力和豐富的創造力的統一。中國古代科技往往被看做一種脫離理論,唯有技術的行當,然而在張衡的身上,卻可以清楚地倒映出中國古代科學家最優秀的品質——文化思維與科技實踐的結合。

盡管我們的教科書和民間故事裏,曾不止一次記錄過這位科學家感人的故事,但事實上,我們對他的了解總是在一個膚淺的表層,張衡的故事往往成為教育孩童成長的教科書讀物。當西方人把歐幾裏德和亞裏士多德定為文化的聖賢時,張衡——這位締造了古代人類最偉大發明的東方人,他的發明與科學理論,在他的同胞眼中卻只是小兒科的把戲。我們想到阿基米德,總會想起“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地球”的至理名言,但是想到張衡,我們的眼中卻僅僅浮現出一位星光下數星星的孩童形象。西方文明之所以在17世紀以後取得了迅猛發展,原因在於西方人正確地解讀了他們的科技大師,而於東方來說,我們缺少對這些本民族先賢聖人的最基本的尊重,不要認為年代的久遠會使歷史變成宇宙的塵埃,古希臘的思想文明成就今天依然深刻影響著西方人的心靈,那麽作為東方人的我們呢?

寫下如上文字的時候,我的眼前多次浮現出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上,那個數星星的孩子的形象。盡管在讀中學甚至讀大學,直到大學畢業多年以後的今天,我在無數的畫冊和照片上不止一次地見到了成年張衡的形象,那個如此清瘦又如此憂郁的中年人,但是於我的心中,張衡始終是一個心靈如孩童一般透明的人。在魚目混雜的宦海生涯中,他始終以一顆純真的心靈去履行他的人生信念,敲開了自然科學奧秘的大門。教科書上是如此介紹張衡的:中國古代政治家、文學家、科學家。他做過河間國的相國,曾經不畏強暴為民請命,他曾經是一位偉大的詩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名言給他帶來了無數的災難,卻在幾百年以後被唐太宗引為了聖賢至理。他人生裏大多數時光是在太史令的任上,終日與各類的天文儀器相伴,也兌現了童年時那“窺探宇宙奧秘”的誓言。直到今天我依然記得小學課文《數星星的孩子》裏開篇的幾句話:“晚上,滿天的星星像無數珍珠撒在碧玉盤裏。一個孩子坐在院子裏,靠著奶奶,仰著頭,指著天空數星星。一顆,兩顆,一直數到了幾百顆。”我無法查閱那篇簡單的文字是出自何人之手,但是這位作者無疑是值得欽佩的,短短只語片言,卻包容了這位科學家一生的命運軌道。張衡的一生都在數星星,從南陽到河間,從河間到洛陽,他以莫大的勇氣向天空和大地的奧秘宣戰,當古代世界的人類迷信鬼神,對宇宙和天體的奧秘處於蒙昧狀態時,他以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和嚴謹的治學態度,成為了點燃宇宙科學聖火的普羅米修斯。

在中國古代的哲學和思想觀念裏,“天道”始終是一個神聖而不可侵犯的話題,一眼望不到邊的大地與神秘無邊的天空,給人類帶來了多少惶恐和敬畏。羅馬教會燒死了布魯諾,但是地球依然在轉動,這是蒙昧時期的西方世界特有的笑話。而在中國,雖然沒有西方野蠻的殺戮與迫害,但是世俗的流言與壓力依然成為文明前進的阻力。這也注定了張衡的人生將在打擊和嘲笑中度過。儒生們稱他為“妖人”,後世的歷史學家們也曾把他作為“奇人”。其實人類從沒有妖,所謂的妖人只因為他們擁有比常人更加敏銳的眼光和發現精神。在中國古代歷史的演變過程裏,在清王朝統一中國以前,我們也一樣可以發現如張衡一樣流光溢彩的姓名。在古代的世界,作為一個科學家,生在中國實在是一種莫大的幸福。公元2世紀的東漢,古羅馬的老爺們正在鬥獸場上無所事事,印度和阿拉伯地區是野蠻人的天下,德國人和英國人還是一些茹毛飲血的遊牧部族。而在地球另一端的東方,中國已經建立了一個完全文明的封建制國家,驛路四通八達,一戶農家的糧食產量足夠養活數家歐洲人口,高度統一的集權制國家,人口近百萬的大型城市。這在當時的西方人眼中如天堂一樣的生活,在中國已經成為事實。那同樣是一個群星閃爍的時代,《九章算術》開啟了人類走向數學大門的鑰匙,勾股定理的問世影響了未來生活從天文到建築的各個方面。紡織機的廣泛推廣使絲綢成為中國對外出口的主要物品,並成為西方人眼裏上帝的傑作。當今天的人們批判著儒家的保守與偏執的時候,我們恰恰忽略了,儒家最基本的精神是它的包容性,可以允許批判,可以允許爭論,但是意識形態的差別不會造成思想的殺戮,中國古代科學正是成長在這樣一種寬松的環境裏的。而這對於張衡也是莫大的幸運,如果他生在古希臘,會像蘇格拉底一樣走上審判台,如果他生在古羅馬,會如布魯諾一樣走向火刑架,自由科學的氛圍為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締造了一個廣闊的平台,也是中華文明長久領先於世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