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班超怎樣經略西域

如果說西漢時期最具影響力的戰爭是反擊匈奴,那麽東漢時期最具影響力的戰爭,就是班超拓通西域。沿著前輩張騫的道路走向西域的班超,在某種程度上,是個比張騫更偉大的人,因為張騫拓展西域的行動,自始至終,都得到了漢武帝全力的支持,特別是在他經過10年沉浮歸漢後,漢帝國為他的再入西域行動,提供了絕對的支持和物資保障。西域各國歸附漢朝的結局,既來自於張騫個人的外交努力,也來自於漢帝國全力的支持,特別是經濟、軍事實力方面的支持。

比起張騫來,班超就寒磣多了,相比於漢武帝時代的銳意開拓,東漢時代極少主動拓展疆土的君王。早期的君王大多崇尚文治,倡導與民休息,而後期的君王多是幼兒,連事兒都不懂,又談何雄才大略。東漢時期,儒學已經成為主流,其中最重要的思想,就是減少對外的戰爭擴張,保境安民,因此所謂的拓展西域,恢復版圖,在儒生們眼裏,是窮兵黷武,虛耗國力。作為繼張騫之後再次走進西域的拓荒者,從始至終,班超都面臨著兩難的局面,一面是中央政府搖擺不定的態度,一面是西域大地錯綜復雜的關系,強大的北匈奴騎兵。而自己除了漢朝使者的名分,幾乎一無所有,很多時候他都是在孤軍奮戰。然而他努力的結局,卻是西域大地再次歸屬中國版圖,是北匈奴狼狽西逃,從此再不敢兵犯中原,使絲綢之路再次暢通,不但延伸到了波斯灣,更跨過地中海的屏障,第一次為中國和歐洲建立了直接的往來。建立不亞於張騫功業的班超,更像一個孤單的英雄,就像抗戰時期那首著名的軍歌所唱:“君不見,班定遠,絕域輕騎摧戰雲。”

且讓我們看一看這位孤膽英雄的風姿,看一看這個人,與這條絲綢之路之間的奇跡。

說班超拓展西域,不得不先說下東漢建國後的對外政策。王莽篡漢之後,為了轉移國內矛盾,對外采取擴張政策,導致本與漢朝和好的南匈奴內部,反漢勢力再度擡頭,與中原政權相互征戰不斷,一直到了漢光武帝劉秀在位時期,匈奴依然與新建立的東漢王朝發動戰爭,在北方扶植盧芳政權對抗漢朝,並不斷出兵南下攻掠。漢光武帝對匈奴以和平為主,不斷派使者通好,但收效甚微,直到公元48年匈奴再度分裂,漢朝抓住機會,與南匈奴媾和,雙方這才實現了和平。西遷的北匈奴,盤踞在西域地區,驅逐漢朝駐軍,奴役西域各國,原本屬於漢朝治下的西域各諸侯國,曾經通過各種渠道向漢朝傳達信息,希望漢朝能夠出兵西域,恢復對西域的統治,驅逐匈奴勢力。但是國家百廢待興下,這個要求漢王朝自然無力答應。漢王朝隨即關閉了從河西進入西域的玉門關,告之西域國家可以選擇投奔匈奴,就這樣,自西漢中後期開始歸附中國版圖的西域大地,被東漢王朝無奈地丟棄了。

但這無奈地丟棄,東漢王朝是不甘心的,而且丟棄的結果,並沒有換來北方的和平。此時盤踞西域的北匈奴,依然具有強大的實力,在東漢王朝占有西域後,他們不斷以西域為據點,肆意南下騷擾。幸運的是,這時期他們對北方漢地難有威脅,侵擾的重點,依然是河西走廊地區。這時期鎮守河西的,是竇融的竇氏家族,匈奴對河西的侵擾,多半被擊退。為了防備北匈奴,東漢王朝只有全力扶植南匈奴。這時期北匈奴實力日強,南匈奴日遭排擠,東漢開始允許南匈奴南下至漢地居住,並且每年提供大量糧食,將其作為防範北匈奴的屏障。對北匈奴,東漢王朝則堅持一個政策:打!被東漢擊敗後,匈奴的漠北故地被烏桓、鮮卑等新興部落的擠占,其主要的勢力範圍,集中在今天的西蒙古以及西域地區。漢匈雙方的主戰場,也就變成了河西走廊。在後來漢朝反擊匈奴以及開發西域的戰爭裏,河西走廊都成為了重要的跳板。

東漢在經過幾十年休養生息後,到了漢明帝劉莊在位時期,國力日益增強,解決北匈奴這個邊患,就提上了日程。公元73年,漢明帝終於決定發動對北匈奴的侵略戰爭,與西漢時代相似的是,擔任這個任務的也是外戚,且是外戚竇家集團的翹楚——大將軍竇固。這位竇固的家族,正是東西漢交替時期鎮守河西,數次挫敗匈奴入侵的竇氏家族,所以,他是最合適的人選。

這時期漢匈雙方的作戰形式,也和西漢後期相似,匈奴的勢力範圍局限在西域和西蒙古地區,出擊匈奴的通道,已由當年的河套草原,變成了如今的河西走廊。在公元73年的這次出擊中,東漢兵分四路,對北匈奴展開全面進擊,但北匈奴早有防備,匆匆與漢軍接戰後即後撤,漢軍僅斬敵數千人,未能達到重創北匈奴的目的。但此戰的一個重大收獲是:一位年輕的行軍司馬(參謀)大膽提出率軍奇襲的策略,大迂回奔襲,成功占領匈奴南進的要道——新疆伊悟,這個勝利在當時有著非同小可的意義,伊悟的奪取,使匈奴失去了南進中原的跳板。此戰之後,匈奴對漢地的侵擾變得非常困難,得到伊悟的東漢,踢開了走進西域的第一扇門。這個年輕的行軍司馬,就是注定要擔負起這個使命的人——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