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班超怎樣經略西域(第4/4頁)

然而班超沒有想到的是,他苦心開通西域的努力,會在他過世後再次付諸東流。

那是班超去世後17年,即公元119年的事情。當時的北匈奴再次勾結西域的車師國發動叛亂,這時期的漢帝國已經在走下坡路,對叛亂鞭長莫及。西域大地再次叛漢獨立,直到公元123年,東漢王朝以班超之子班勇出使西域,經過兩年浴血奮戰,再次聯合西域各國力量驅逐叛逆,終於在公元125年恢復了漢帝國在西域的主權。這就是西域“三通三絕”的整個過程。

在班超、班勇兩代父子拓展西域,獨立支撐的偉業下,不得不問東漢帝國一個問題:為什麽給予他們的支持這麽少?如果說早期是因為北匈奴強敵壓境,不願大動幹戈還情有可原,但到了北匈奴勢力衰微之後,東漢帝國卻依然只能對西域提供有限的支持,甚至動兵都不超過千人。真實的原因,是此時中原進入西域的要道——河西走廊,也正在進行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東漢與羌族的戰爭。

自西漢霍去病降伏河西匈奴之後,生活在這個地方的羌人也一並投附了漢朝,在西漢末年的內亂時代,羌人勢力乘機在河西坐大,終於發展成為一支強大的力量。自光武帝開始,東漢便陷入了與羌族曠日持久的戰爭泥潭中。羌人實行兵民一體的軍事制度,作戰以襲擊戰為主,利用騎兵的機動能力大打遊擊戰,令東漢帝國的歷次大兵團圍剿仿佛拳頭打跳蚤一般,有力使不上。光武時代,漢伏波將軍馬援平定羌族,河西初定,然而好景不長,20多年後,參狼羌反叛,殺漢朝護羌都尉,中郎將竇固再次將其降伏。這種情況也成了漢朝與羌族關系的固定劇本:反叛——鎮壓——再反叛——再鎮壓,漢朝大軍到來前聚眾作亂,大軍平亂時又化整為零。在這場漫長的戰爭裏,一代又一代的東漢名將前仆後繼,血戰河西走廊,與羌人或勝或敗,卻按下葫蘆起來瓢,這邊平定了那邊又造反,始終無法將其完全平服,漫長的河西地區烽火連天,漢人百姓慘遭殺戮,流離失所。漢朝政府共耗資120多億,先後有多名太守被殺,諸多名將敗死,羌人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諸多叛亂部族被漢朝擊滅,然而造反的苗頭卻如地裏的韭菜一樣,剛剛割了一茬,卻接著一輪又一輪的瘋長。平羌戰爭,成為東漢歷代君臣心頭最沉重的包袱。

公元168年,一個叫段颎的名將終於為漢帝國解決了問題。段颎針對羌人的遊擊戰術,采用輕騎兵長途奔襲的戰法,窮追猛打,先後與羌人交戰180多次,斬殺3萬多人,終於使戰火綿延的河西地區徹底恢復了平靜,然而此時的東漢王朝,也已經到了強弩之末,不幾年的時間,便在諸侯紛爭的旋渦中走向了滅亡。

對東漢帝國來說,平羌戰爭自始至終是卡在他們咽喉裏的一塊硬骨頭,咽不下又吐不出。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除了軍事上的因素外,更多的當從政治上去找。漢朝對羌族的壓迫無疑是羌人反叛的內因,漢朝的官吏和豪強喜歡擄掠羌人為奴,更屢屢征調羌族部眾出塞作戰充當炮灰。特別是東漢中期以後,隨著地方豪強勢力和宦官勢力的坐大,政治的腐敗為羌人叛亂提供了溫床,更加速了漢朝軍隊的腐化過程,終使平羌戰爭演變成一場烽火連綿的消耗戰。平羌戰爭的另一結果恐怕是漢朝政府沒想到的,在漫長的平羌戰爭裏,漢朝河西軍閥勢力日益膨脹,漸成尾大不掉之勢,終於有了河西軍閥董卓進京奪權的大戲,拉開了東漢末年群雄逐鹿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