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馬革裹屍自其始(第4/7頁)

馬援不但能打,還很能拉。浩檀之戰獲勝後,馬援本可以乘勝追擊,繼續建立戰功,但他卻宣布收兵,然後派使者對隴西境內的羌人部落進行招撫。懾於馬援的威名,大批羌族部落不但歸順,而且在馬援的授意下,給隴西境外的羌族部落捎話:只要歸順漢朝,一切既往不咎,否則就動兵消滅沒商量。結果,無論隴西內外,各地羌族部落紛紛放下了武器,此後馬援主動劃給他們土地和農具,並派專人教習羌人耕種,幫助羌人轉化為農耕生活,他還鼓勵羌族與隴西漢族相處雜居,甚至互相通婚。當時隴西南面的青海樂東地區,是一個戰略防禦要地,但因為地處偏遠,不易治理,漢帝國上下,都建議主動放棄這塊國土,馬援卻堅決反對,他認為此地雖然偏遠,但是土地肥沃,水草豐美,如果能在當地屯墾開發,必然可以供應邊防錢糧,在他的力主下,3000多漢軍在當地建立了屯墾基地。與此同時,馬援又修繕當地水利,疏浚河道,使樂東的水流,可以灌溉整個隴西郡南部地區,河西走廊的農業從此迅速發展起來,到唐朝時,隴西已經成為中國最富庶的地區之一。唐朝人“天下富,出隴右”的諺語,正是緣起於此時。

馬援在隴西太守任上一共有6年,他在任的6年,是隴西地區戰火漸熄,民族仇恨消弭,漢羌兩族和睦相處,經濟高速發展的6年,和當年的趙充國一樣,沙場上威風八面的馬援,也是一個邊防的建設者,他追求的,同樣是國家的長治久安。馬援對羌族的種種恩惠,也讓他在羌族人中樹立了極高的威信。公元38年,一次臨洮當地發生村民為搶水而組織的械鬥,當地縣令以為是羌族造反,慌忙報告馬援,馬援不慌不忙,朗聲大笑道:“笑話,有我在,羌人怎麽可能造反!”大國名將的慷慨自信,千載之下音容宛然。

得遇明主劉秀後,馬援的主要工作,好比一個救火隊員,哪裏有危險往哪裏沖,最難打的仗,大家都不願意打的仗,偏偏都要派他去打。

在隴西做了6年太守之後,馬援因戰功被提拔入洛陽,成為虎賁中郎將,掌握了東漢帝國的最精銳騎兵軍團。之後3年裏,他最主要的政績,就是促成了東漢王朝的幣制改革。此時的東漢王朝面臨和西漢初期同樣的局面,國家沒有統一的貨幣鑄造標準,各種錢幣在市場上流通,甚至王莽“新”朝時期的貨幣,也在境內當作法定貨幣使用。早在就任隴西太守之前,馬援就曾建議恢復西漢時期的貨幣五銖錢,但當時他的方略比較簡略,因此未被劉秀采納,從隴西回來後,馬援以自己做地方官的經驗,再次補充了當年的方略,將奏章仔仔細細修改後呈送給劉秀,這次他終於說服了劉秀。公元42年,東漢的官方貨幣五銖錢正式發行。此舉改變了自西漢末期開始中國社會貨幣混亂的局面,東漢經濟的恢復與騰飛,也與此有很大關系。事實證明,馬援的眼光又一次對了。

而這時候的馬援,因為平定隴西羌族的戰功,成為當時東漢政壇炙手可熱的政治明星。馬援除了能打外,口才也好得很,說起戰鬥故事來滔滔不絕。劉秀本人雖然好儒學,但同樣不忘記加強武備,馬援歸京後,他多次專門組織皇子宗室召開大型論壇,要馬援為大家講述當年的戰鬥故事,每次馬援都娓娓道來,憑其傑出的口才讓大家聽得入迷,幫助劉秀做好“憶苦思甜”教育。而且他還很善於打比喻,比如有一次,在向劉秀陳奏怎樣剿滅山林叛亂者的問題時,馬援打了個比方,說要剿滅山林的叛亂者,就必須打掉他們的巢穴,這就好比一個人頭上生了虱子,就必須要剃掉頭發,這樣頭上的虱子就無處藏身了。劉秀聽了後很是欣賞,竟一時心血來潮做了個實驗:讓宮裏凡是頭上有虱子的太監,統統剃成光頭。

馬援很快又接到了一個“救火”任務,這次的對象,是南方的交趾國,馬援的任務,恰恰就是“剃頭”。

交趾國,即西漢時期納入中國版圖的南越故地,當時的領土包括今天中國的廣西地區,以及越南的北部地區。在東漢時期,趁著中原變亂,這裏也扯旗立國,再次成為接受漢帝國統治的南方諸侯國。劉秀在位時,交趾國的大權,掌握在當地女貴族征側、征貳兩姐妹手裏。這是兩個非常彪悍的女人,早就不滿足接受漢帝國的管轄,一心想在南方自立為王,她們與漢帝國之間關系交惡的導火索,是因為她們主動找事,襲擊廣東地區的漢朝村鎮,遭到了當地太守孫定的報復性還擊,這正好給了她們起兵的口實。公元41年,征側、征貳姐妹正式起兵造反,一下聚集數萬人,交趾、九真等大部分地區都落入他們手中,禍不單行的是廣西當地其他越族部落也紛紛擺脫漢帝國自立,一下子中原大地戰火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