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光武為何稱中興

在中國歷史的演進中,有一個很出名的詞叫“中興”。所謂中興,就是在一個王朝處於衰落甚至到了滅亡邊緣的時候,卻突然出現一段勵精圖治的時期,通過內外政策的調整,使這個王朝挽救危機的局勢,重現繁榮的勝景,這樣的時期,就是為無數封建士大夫以及百姓神往的“中興”。

在中國歷史上,“中興”的時候不少。漢唐宋明清五大封建王朝,都有過讓封建歷史學家們津津樂道的“中興”時代,但是大多數的中興,往往都有兩個毛病:一是這些中興的持續時間比較短,大多都是某一個君王在任時期,而且會隨著這個君王的過世,就戛然而止;二是這些中興,大多數都是通過對體制內政策的重新調整實現的,中興的過程,也多是表面的繁榮,內在的矛盾隱藏得很深,在這樣的狀況下,中興的“含金量”,其實就打了折扣。如果真的要說哪一個中興是名副其實的話,那麽東漢開國的“光武中興”,是其中無可爭議的“第一中興”。

有關“光武中興”的歷史評價,歷代的史家贊美甚多。比如東漢時期的學者張純就曾說“ (光武)興於匹庶,蕩跌天下,誅除暴亂,興繼祖宗”。後世的贊美也很多,比如南宋時期的陳良更說“古今中興,無過於此”,顯然是至高無上的評價。之所以評價很高,還是因為光武中興的成就,不但結束了西漢以來戰亂的局面,重建了一個漢朝盛世,且這場中興的沿革,並沒有因為劉秀的過世戛然而止,相反繼續發展,持續之後的幾代人。無論從持久程度還是“GDP成就”上,光武中興在中國歷史上,都是當之無愧的。

且來看看,真實的光武中興,究竟是一個什麽樣子?

後人說光武中興的成就大,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在劉秀登基即位的時候,面臨的是一個非常殘破的爛攤子,甚至比起西漢開國皇帝劉邦來,他面臨的困難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劉秀初即位的時候,當時與劉秀同時代的馮衍就曾有言“禍害未解,兵連禍結,刑法彌深,賦斂越重,夫婦離散,廬落丘墟”。因為從王莽末年開始的連年內外戰爭,漢帝國的經濟破壞極其嚴重,根據人口學家的統計,在從西漢末年到東漢初年的戰亂中,大約有一半以上的中國人死於戰亂,其中絕大多數都是青壯年勞動力。西漢帝國的舊都長安周圍甚至堆滿了屍體,長年散發著腐臭的味道。而比西漢開國更嚴重的,就是東漢這時期的連年大規模瘟疫,與匈奴戰爭以後,從草原上傳來的各種瘟疫,開始在中國大範圍地蔓延,當時的中醫對這些新出現的“超級病菌”,幾乎沒有任何好的辦法。尤其是鼠疫,在當時中國,是死亡率最高的疾病。與之相對應的,就是比時知名的士大夫階層,對於新建立的東漢政權,還普遍采取觀望不合作的態度,特別是富有聲望的名門們,都多次拒絕過東漢政府的召見。而且邊境的問題也越演越烈,匈奴趁機侵擾邊關,漢帝國的邊防幾乎是烽火連年,內外交困的局面,就擺在了劉秀的面前。

對於光武中興采取的各種措施,各類歷史學家都給予很高的評價,主要的焦點,都集中在劉秀發展生產,與民休息的各種政策上。事實上,劉秀之所以能夠迅速的讓國家從戰亂的破壞中走出來,穩定國家政局並且恢復經濟,有一個和劉邦不同的原因,那就是在全面恢復國民經濟之前,首先集中中央的威權。這就是東漢與西漢最大的不同,西漢采取的是道家黃老學說,主張無為而治,即鼓勵民間自然經濟自由發展,國家並不做太多的幹涉。東漢卻不一樣,東漢崇尚的是儒家大一統的學說,講究的是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用國家的力量整合資源,使得經濟高速騰飛,所以要做到這一點,劉秀在整治國家之前,首先整治的,是中國當時的政治制度。

劉秀當時對政治制度的整治,如果歸結為一句話,就是強化皇權,限制外戚。即用行政改革的方式,讓他的個人意志迅速成為國家的主體思想,並且滲透到國民經濟的各個角落之中。

首先一條,就是加強中央對方的行政控制。

東漢在建國的時候,大體的國土面積與西漢差不多,國家以郡縣作為地方政權,全國一共有118個州郡,從地方區劃的數目上看,東漢的地方郡縣數量遠遠大於西漢,這正是為了分散地方的權利,保證中央對地方的絕對控制權。與此同時,漢武帝時期曾經臨時設置的十三道刺史,被劉秀改革為常設機構。刺史負責治理其境內的管理,並且有領兵、發兵的權力,傳統的地方州郡官員,其權利已經被大大地削弱。同時,劉秀因為人口減少,在全國開始了“縣城合並”運動,在全國裁撤了大批地方縣城,將縣城合並,以集合人口,全面進行恢復經濟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