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漢武帝的錢從哪來

作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大有為”之君,漢武帝劉徹確實是一個很“有為”的人,一輩子幹過的大事著實多,比如打的仗多,對匈奴的戰爭一打就是一輩子,從青年打到他過世都沒完。對南越、西南部族的戰爭,一打更是曠日持久,連打帶拉,終把廣闊的西南、東南大地徹底納入中華治下。外交活動也多,先有張騫通西域,又有大規模開發西域,連出使帶賞賜外國使者,同樣花費巨大,工程建設也搞的多,河西走廊還有河套草原,都設立了郡縣進行統治,在當地鑄城駐軍,不惜血本站住腳跟。還有兩次大規模治理黃河,動用部隊十幾萬人,把黃河從東到西修繕了個遍。外加私生活也豐富,賞賜皇子,乃至求神拜佛,泰山封禪,樣樣都搞得轟轟烈烈,終其在位54年,始終“有為”的很。

既然“有為”,自然就要花錢。打仗不用說,是拿錢砸出來的,所謂通西域,發展友好關系,沒錢自然玩不轉。至於私生活方面,更是揮金如土,幹工程修城池治黃河,樣樣也大把花費,偏偏漢武帝本人也是個很大方的人,只要活幹成了,封賞賜錢眼皮都不眨巴一下,打贏了仗的士兵要獎賞,軍官要獎賞,求神仙求的好的道士方士也要獎賞,來訪的各國使臣更要獎賞。如此種種,都要錢,雖然西漢早年經過休養生息,積累了大筆財富,但到底也經不住他這種花法,文景時代積累的錢糧,早在公元前124年漢朝在河套鑄城屯軍時,就已經花費殆盡了,以漢朝當時的稅率和農業水平,是難以支撐起漢武帝這般“大有為”的。秦始皇折騰了十幾年,就把秦朝折騰沒了,漢武帝折騰了54年,雖然晚年也鬧得積弊叢生,但西漢帝國終究挺過來了,原因很簡單,他有錢。

可是,漢武帝的錢從哪裏來的?

來錢的花樣當然也多,比如漢武帝時期開始賣官鬻爵,凡是出錢的,要爵位有爵位,要官有官,比如加重民間賦稅,提高農業稅率,稅賦最重的時候,把小股的農民起義都逼了出來。當然也有發展生產之類的好事,比如在民間改良農具,推廣新型耕作方法,提高土地產量。但如上種種,皆只能算是來錢的小頭。“大頭”的費用,都來自一個地方——經濟改革。

漢武帝在位時期,同樣是西漢經濟的重要轉型期,比起西漢早期的輕徭薄賦,與民休息,這時期整個西漢帝國的經濟形態乃至經濟模式,都發生了新變化,漢武帝適時而動的經濟大改革,才是他能夠獲得足夠金錢支持的關鍵。至於經濟改革的成敗,身前身後更是評論不一。

漢武帝時期財政出現困難,是從公元前120年左右開始的。

那時正是西漢帝國對匈奴戰爭的白熱化時期,漢帝國從公元前129年開始,變被動防禦匈奴為主動出擊匈奴,之後相繼收復了河套草原和河西走廊,隨後又發生了匈奴渾邪王、休屠王歸順的事情。打仗的軍費開支,賞賜將領的開支,乃至安置匈奴降軍的花費,樣樣都支出甚多。到公元前124年,西漢帝國就已經花光了文景時期積累下來的錢糧財富。比這個更嚴重的,是西漢帝國此時經濟政策出現的問題,簡單的一句話就是:經脈不通。

西漢立國初期,國家經濟凋敝,因此西漢王朝的主要政策有兩條,一是重農抑商,二是輕徭薄賦。所謂的重農抑商,主要內容就是提高地主地位,極力打壓商人地位,壓制工商業者的生存空間,鼓勵墾荒與農業生產。而輕徭薄賦這一條,卻讓重農抑商政策名存實亡,因為漢帝國早期的稅率低,不僅僅是農業稅低,商業稅同樣低,隨著農業生產的恢復與繁榮,商品經濟的蓬勃發展也就不可遏制。漢文帝時期,還開放了原本的“關卡制度”,允許不同地區的商人自由流通,開放了原本不許老百姓進入的山澤叢林,如此一來,商品經濟的發展便沒有了障礙。到了漢武帝即位的早期,中國大地已經是豪強叢生,新富階層遍布各地,商品經濟,呈現出勃勃繁榮之勢。

等到漢武帝即位才發現,所謂繁榮,其實多是表面繁榮。因為這樣的繁榮,是和政府沒有關系的,大戶富了,政府的稅收增長速度卻沒有趕上民間財富的增長速度,論原因,還是漢帝國“無為而治”惹的禍。

所謂的“無為而治”,就是對民間經濟采取不幹涉的政策,鼓勵其自由發展,但自由過了頭,就是政府失去了對民間經濟的控制。以工商業為例,各地的勢豪大戶,大都是商人階層出身,發家之後繼續經商的同時,為了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開始買田置地,成為新興的地主階層,在“地主”身份的掩護下,他們獲得了作為商人所難以獲得的特權,更方便他們從經商中獲利。甚至有許多人開始勾結官府,橫行地方。更嚴重的是國家很難從他們身上獲得稅收,因為西漢從建國後,執行的就是低稅率政策,巨大的工商業利潤,用在交稅上的只是九牛一毛。在他們獲得地主身份之後,更借著與官府的勾結,巧立各種名目逃避稅收,如此一來,財富更是滾雪球般增長起來。而且,漢帝國對國民經濟太“無為”,以至於諸多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其經營權都操縱到富商大賈的手裏,這就好比今天一個現代國家,把石油、衛星、航空等產業,都操縱在一兩個寡頭手中,國家既不收稅也不監管,完全放任自流任其發展,這樣做的後果無疑是非常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