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衛霍如何敗匈奴(第6/6頁)

當年春天,霍去病以“驃騎將軍”的名義統軍出征,與舅舅衛青當年一樣,這次他依然采取了大迂回戰略。從隴西繞道草原,經甘肅武威進入河西地區,這等於從背後插了河西匈奴一刀。霍去病用最快速度,先擊垮了當地的匈奴小部落,迅速補充了部隊給養。之後隨即與匈奴渾邪王、休屠王主力展開激戰,重創敵於祁連山下,從西部一路追殺到甘肅東部,累積斬首8900多人。沒等匈奴人喘過氣來,夏天霍去病又與公孫敖部合兵,從甘肅慶陽出擊,再次進擊河西走廊。這一次他運氣不好,公孫敖部出征沒多久就迷了路,只剩下霍去病一路孤軍。險境之下,霍去病沉著應對,毅然決定避開匈奴正面主力,繞道賀蘭山穿越居延澤,長途奔襲兩千裏進入祁連山脈,從匈奴人的後方發動了猛烈的進攻。原本在賀蘭山正面重兵防禦的匈奴人,遭到了霍去病突如其來的猛烈打擊,休屠、渾邪二王全軍覆沒,累積斬殺匈奴人3萬2千多。值得一提的是,如此長途奔襲的惡戰,霍去病本部僅傷亡3000多人,漢朝與匈奴之間的傷亡比例竟是1∶10,如此懸殊的傷亡比,是之前漢軍歷次戰鬥中所未有的。

之所以打得如此順利,一是霍去病的部下多是精銳,即漢朝最強悍的“虎賁”軍。這支軍隊的構成,主要是由歷年漢朝對匈奴戰爭中戰死的烈士子弟構成的,這些身負家族血海深仇的漢家男兒,視匈奴為死仇,打仗不用動員,其刻苦耐勞和彪悍程度,都是漢軍中最強的;二還是霍去病“腦袋活”,在整個河西之戰中,他幾乎每次都出現在匈奴人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往往是匈奴人集中優勢兵力準備進攻,他的部隊卻突然“消失”了,當匈奴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時候,他突然從匈奴人的背後砍下致命一刀。

比起霍去病兩戰河西來,同時期西漢其他諸路將領的表現,可以說大打折扣。霍去病西征時,漢朝調動重兵發動了對匈奴左賢王部的進攻,赫赫有名的飛將軍李廣再次犯了錯誤,哪裏人多往哪裏湊,其所部4000騎兵脫離大部隊行動,遭到左賢王部包圍,險些全軍覆沒。與霍去病一同出征的公孫敖,連敵人的面都沒摸到就迷路了,害得霍去病孤軍深入,差點被匈奴合圍。同人不同命的表現再次證明:將才,也許是隨時可以有的,帥才,卻是可遇不可求的。

兩戰河西之後,遭到重創的渾邪王、休屠王兩部在走投無路之下,不得不向漢朝乞降。霍去病奉命受降,以恩威並施的方式,成功招降了匈奴河西二王。自此,廣闊的河西走廊正式納入了中國治下。漢朝在當地設立酒泉、武威、張掖、敦煌四郡,縱貫歐亞的絲綢之路,即從此始,這是華夏文明遠播的開始,也是匈奴走向滅亡的喪鐘。匈奴人悲傷地歌唱:失我胭脂山,使我粉黛無顏色,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安息。河西走廊的失去,使匈奴人的“右臂”被徹底斬掉,原來的右賢王已經名不副實。匈奴失去了重要的經濟區,也失去了對漢朝發動側翼襲擊的能力。相反,漢朝可以集中舉國的人力物力,發動對匈奴最致命的一擊:漠北之戰。

公元前119年,是漢匈戰爭歷史上注定載入史冊的一年。衛青、霍去病兵分兩路,深入漠北草原追擊匈奴。大漢帝國以幾十萬士卒護送物資,傾舉國之力發動了這場中國歷史上規模空前的大遠征。在這場遠征的部署上,漢帝國卻“陰差陽錯”,以“持重”著稱的衛青,原本受命掃蕩匈奴王庭,以擅打殲滅戰著稱的霍去病,原本受命殲滅匈奴單於主力,但打到漠北後才發現“弄岔了”。霍去病碰到的,是匈奴相對較弱的左賢王部,而衛青碰到的,卻是匈奴實力最強悍的單於主力軍團。這兩場重要戰役,是對衛霍舅甥倆兩種作戰思路的檢驗。

霍去病依然延續了其高速突擊的作戰風格,以5萬騎兵快速突破,對匈奴左賢王部發動夜襲,一戰斬首匈奴軍高達7萬多人,匈奴左賢王部全軍覆滅。從此之後,漢朝河北、遼西地區的侵擾不復存在。衛青同樣延續了“持重”的特點,面對養精蓄銳的伊稚斜單於主力,衛青沒有貿然發動進攻,相反以戰車環繞為營,吸引匈奴主力前來攻打。長達一天的拉鋸戰,消耗掉了匈奴軍銳氣,而後迅速發動反擊,將匈奴騎兵分割包圍,最終迫使伊稚斜僅帶數百騎兵逃竄。這場空前的大遠征,給匈奴造成了沉重的打擊。匈奴王庭不得不西遷至西蒙古地區。原本作為漢朝邊地的上谷、雁門、漁陽等地,從此不再受匈奴的侵擾。之後漢匈戰爭雖然還在繼續,但那都是圍繞著漢朝新開辟的河西諸郡展開。匈奴與漢朝之前的強弱身份,早已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