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衛霍如何敗匈奴(第2/6頁)

於是到了漢武帝劉徹即位之時,不管即位的是誰,反擊匈奴已成為任何一個帝王在這時期都必須做出的決定。長痛不如短痛,以漢武帝時期積累下的充足物質力量,強大的軍隊,發動反擊匈奴的戰爭,已經水到渠成。

但要反擊,就要打破這個雙方實力的平衡,關鍵一點是,軍隊要打贏,就必須要打破雙方軍力優劣上的先天差距——騎兵。沒有高機動,具有卓越遠程奔襲能力的騎兵部隊,不能在大規模的野戰裏重創匈奴人,這場全面戰爭,只能以漢朝不斷遭到慘敗而告結束。

漢武帝起初想著畢其功於一役,利用馬邑設伏來解決匈奴人,也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對於漢朝騎兵的真正野戰能力,當時大多數的政治家乃至軍人都沒有信心。可是馬邑伏擊戰注定是失敗的,情報泄露是一個意外,可幾十萬人的軍事行動,本身就很難保守秘密。而馬邑伏擊戰的發生,導致漢匈雙方從此真正地撕破了臉。此戰之後,逃過一劫的匈奴軍臣單於,隨即發動了對漢朝邊境大規模的報復行動,從漢朝東邊的上谷、漁陽、右北平,到西部的漁陽、雁門、河西,皆是戰火連天。與文景時代不同的是,這時期的匈奴人,采取的是大規模屠殺和劫掠的政策,所過之處寸草不生,對漢朝邊民展開殘酷地報復,企圖以此來震懾漢朝,逼迫漢朝重新恢復和親政策。但匈奴人不知道的是,此時漢武帝反擊匈奴的決心已下,而匈奴人隨後的報復,讓漢朝軍民幾十年和親屈辱累積下的憤怒,終於如火山一樣噴發了。

在漢武帝反擊匈奴的早期,漢軍的表現只有一個字——慘。

慘是有原因的,多年以來,漢朝采取的是依托長城進行防禦,敵人到來進行抵抗,敵人退卻後也不敢深入追擊的作戰方略。畢竟草原地形復雜,漢軍不具備大規模奔襲能力,所以匈奴人也就認準了這一點,利用匈奴騎兵機動性強的特點打遊擊戰。漢朝的邊境堅城雖然能夠對匈奴人造成殺傷,但是在局部戰爭中,匈奴人往往能夠通過機動性集中優勢兵力,攻破漢朝防線的弱點。這時期對匈奴人戰績最好的,是“飛將軍”李廣,從文景時代對匈奴小規模戰爭裏成長起來的他,手裏有一支足夠與匈奴騎兵抗衡的騎兵部隊,可以通過以機動對機動的方法,擊退匈奴的入侵。其他幾位就比較慘了,比如在平定七國之亂中立下戰功的韓安國,奉命駐守河北地區,被匈奴人攻破漁陽,僅依托右北平苦苦支撐。從公元前134年馬邑誘敵戰失敗,到公元前129年,這6年時間,是漢匈戰爭裏漢朝最慘的6年。匈奴幾十萬騎兵部隊在漢朝邊境聲東擊西,縱橫馳騁,焚毀殺掠城池無數,擄掠人口數萬,漢朝北方邊境的生產遭到極大破壞,漢軍傷亡也極其慘重。僅以軍事主官論,遼西一地兩任太守相繼陣亡,雁門兩任太守殉國,主將傷亡如此,軍隊傷亡更不必說。這5年的固定劇本,就是匈奴人襲擾、破城,漢軍趕來迎戰,匈奴人跑,漢軍撤回,匈奴人又殺過來。偌大的漢帝國,在幾千裏漫長的北部邊境上,被匈奴人牽著鼻子走,打得氣喘籲籲,敗績連連。

直到公元前129年的這一戰,漢匈戰爭具有轉折意義的一戰,不是勝利,而是一場空前的慘敗。

這一年的秋天,匈奴集中近10萬騎兵,對漢朝邊境改為重點打擊,打擊的對象,就是北部的重鎮上谷郡。匈奴一如既往地連戰連捷,殺掠無數,漢朝一如既往地顧此失彼,丟城失地。此時的漢武帝劉徹,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不再是被動地派兵救援,而是派重兵以攻對攻,殺入匈奴境內進行反擊。這是漢朝建國歷史上,乃至中原王朝歷史上,中原軍隊第一次深入草原,進行長途奔襲。即使是當年橫掃六國的秦軍,都不曾有這樣的膽氣。

僅僅有膽氣是遠遠不夠的,漢武帝這次動用了四路大軍,分別是李廣、公孫賀、公孫敖、衛青。前3個都是多年以來對匈奴戰功卓著的名將,唯獨衛青是個菜鳥,沾了韓安國告病的光,補了他的缺。而他也是4個將軍中公認“被鄙視的”:他是靠了姐姐衛子夫得寵才飛黃騰達的,原本的身份就是個騎奴,很明顯是4大將軍裏湊數的。戰鬥開打後,漢軍的表現還是慘,尤其是3位名將,李廣遭遇了匈奴單於的主力,被匈奴人以3倍兵力合圍,一萬騎兵全軍覆沒,其本人也慘遭俘虜,被俘路上奪馬逃回。公孫敖在代郡遇到了與自己兵力大致相等的匈奴軍,一番硬碰硬地廝殺,被匈奴人一口氣消滅了7000多人,還好跑得快,總算避免了全軍覆沒的下場。公孫賀部更是膽小鬼,率軍在邊境上吆喝了幾聲,一槍沒放就返回原地,連敵人的影子都沒見到。為慘敗的漢軍挽回面子的,卻是“菜鳥”衛青。趁匈奴軍重兵合圍李廣的機會,衛青率部大膽穿插,長途奔襲800裏,直搗匈奴人祭天的聖地龍城,一口氣殲敵700。這場戰果看似一般的勝利,在當時的漢朝,卻有非同一般的意義:這是漢軍自建國以來,對匈奴戰爭的第一場野戰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