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獨尊儒術”奠基人(第3/4頁)

公元前200年,西漢未央宮落成,這套盛大的典禮,終於以此為名呈現在世人眼前,整個的過程,按照史料的記錄是這樣的:“儀:先平明,謁者治禮,引以次入殿門。廷中陳車騎步卒衛宮,設兵張旗志。傳言‘趨’。殿下郎中俠陛,陛數百人。功臣列侯諸將軍軍吏以次陳西方,東鄉;文官丞相以下陳東方,西鄉。大行設九賓,臚傳。於是皇帝輦出房,百官執職傳警,引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賀。自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肅靜。至禮畢,復置法酒。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壽。觴九行,謁者言‘罷酒’。禦史執法,舉不如儀者,輒引去。竟朝置酒,無敢喧嘩失禮者。”

叔孫通成功了,他締造了一個絕對威嚴的禮儀,襯托起了一個被神化的劉邦。確切地說,他襯托起的,是中國兩千年封建統治的帝王光環,他有嚴整的形式,浩大的氣勢,完美的程序,精心的布局。在短短的這一次展示中,就讓那些天不怕地不怕的功臣們,第一次拉開了與老領導劉邦的距離,從這一刻開始,他們看待帝王的目光不再是不以為然的平視,而是徹頭徹尾的仰視,誠惶誠恐的尊敬,中國人兩千年來對封建皇權的敬畏思想,就是從這一刻起紮下了根子。

就連之前極端鄙視儒學,甚至拿儒生的帽子當尿盆的劉邦,面對此情此景,面對萬眾敬仰的局面,面對叔孫通精心設計的、高高在上的圖景,也由衷地說出了心裏話:“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

知“皇帝之貴”的結果,就是叔孫通本人,乃至儒家學派,得到了異常豐厚的回報:叔孫通本人受賜500黃金,進太常。更重要的後果是,在黃老學說一手遮天的西漢初年,儒家學派終於打下了一塊自己的根據地。叔孫通之後,世世代代,儒家學者皆在漢初朝廷裏占有一席之地,到了漢文帝、漢景帝兩代,儒家學者甚至得到了成為太子老師的機會。儒家的宣傳力度正是從此開始,一步一個腳印日益擴大。對比最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結局,我們可以很負責地說:這是一個過程。

大多數時候以諂媚逢迎著稱的叔孫通,因此得到了劉邦的器重,也因此讓劉邦意識到儒家的重要性。但是這時期西漢的國策是黃老學說,儒家思想只是裝點門面的學問,之後儒家獨大的過程,是儒家由表及裏,對漢帝國進行思想滲透的過程。

而這以後的叔孫通,卻讓世人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他。

公元前195年,西漢帝國又一次進入到一個十字路口,這一年的劉邦,已經到了人生裏的最後一年,彌留之際,思想卻出幺蛾子了,眼見著大兒子劉盈不太成器,戚夫人生的小兒子劉如意聰明伶俐,便動了換太子的念頭。這是劉家的家事,呂後雖然反對,此時卻已失寵。就連跟隨了劉邦多年的“西漢三傑”張良也不敢硬勸,只是委婉地找了“商山四皓”來輔佐太子,表達自己的立場。但誰都沒想到,一個從來不敢說話的人說話了——叔孫通。

叔孫通不但說話,而且反應異常激烈,他給劉邦上了一道奏疏,以春秋戰國時期晉國換太子導致內亂以及秦朝換太子導致亡國的典故,堅決反對劉邦廢太子。見上了奏疏劉邦沒反應,叔孫通不罷休,拿出儒生“死諫”的勁頭來,竟然要當著劉邦的面橫刀自刎,逼得劉邦最後很無奈地表示,我就是隨便說句玩笑話,你別當真。按說到這裏,已經算是解決問題了,可叔孫通偏偏不罷休,他反而繼續說:太子位置是國家穩定的基石,怎麽能隨隨便便開玩笑呢?最後的結果,是逼得劉邦誠懇道歉,表示以後不再開這個玩笑了,這才罷休。

這件事叔孫通做得雖然勇敢,可也有人說他是投機。因為這時期呂後已經專權後宮,只手遮天。廢太子的事情,遭到了朝臣上下的反對,不是劉邦想廢就能廢的,借著這個由頭,突然硬氣一把,在劉邦彌留之際討得下一代皇帝的歡心,這也不失為一種謀身之術。比如後來修《資治通鑒》的司馬光,就指責叔孫通此舉為“邀直名以諂媚”。但很快叔孫通就讓世人看到,他不是為了謀身。

劉邦過世之後,漢惠帝劉盈即位,這時期的漢帝國,依然在繼續推行無為而治的黃老學說。而呂後已經權傾天下,劉邦寵愛過的戚夫人,說砍就砍,劉邦的兒子說殺就殺,無論是劉氏宗親,還是功臣宿將,包括周勃、陳平這樣的老勛貴,對她也暫且服服帖帖,輕易得罪她不得。

但第一個敢得罪她的,卻是叔孫通,得罪她的事,卻是一件看似無關緊要的小事。

事情是這樣的,漢惠帝每次朝見呂後的時候,都需要封閉道路,漢惠帝感到交通不便,就想重新修一條新路。按說這事是皇帝對母親盡孝道,無可厚非,偏偏叔孫通又上奏了,他認定漢惠帝此舉於禮法不合,屬於違制,竭力反對之下,路到底沒有修成,呂後也就這麽讓他得罪了。這事讓當時人很不解,人家娘兒倆為了見面修個路,你激動什麽?其實很簡單,叔孫通要維護的,是他苦心制定的儒家禮儀規範,要在黃老學說占統治地位的漢初,確立一塊儒家自己的根據地。因此,他錙銖必較,甚至不惜個人榮辱。